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小商店”做“大产业”--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滚动新闻

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小商店”做“大产业”

2013年06月25日08: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与国外博物馆动辄千万美元的“商店收入”相比,目前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近日,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主任委员单位设于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24家博物馆及1家企业成为副主任委员单位。这一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反映出博物馆界对这一新兴产业的重视,也将为其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现状及发展瓶颈、发展方向如何?该专业委员会对这一新兴产业的前景有怎样的构想和措施?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从复制、代销,到自主设计

  采访尚未开始,博物馆协会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鹏先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手机壳,背面印有首都博物馆馆藏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在他看来,文创产品不只是“小商品”,而是对博物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产业。

  “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之一便是传播文化。传播文化的渠道有很多种,哪一种最有效?这尊菩萨像在博物馆展示,有多少人会看到?设计成商品后,又有多少人能看到?历史上的很多例子证明,文化往往能通过商品得到广泛而有效的传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丝绸之路。消费时代,商品的文化传播能力大为增强,而文化产品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播趋向。”张鹏说。

  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运行经费仍然主要依赖政府拨款,然而,面对这样一项庞大的社会事业,政府的拨款十分有限,据调查,我国2/3的博物馆面临生存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最现实的意义就是能够从中获取经济收益,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化产业学者金元浦介绍:“总体来看,美国博物馆的资金来源有30%是各级政府的投入,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县政府,各自有一定比例;慈善组织及个人捐款占23%,博物馆的经营收入占47%。”对于很多国外参观者来说,带几件纪念品离开博物馆,已经成了人们的一个消费习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史密森尼博物馆群近年的文化产品年均销售收入都超过了1亿美元。而根据国家文物局相关调研结果,我国70%以上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年均销售额不足500万元。

  “不仅销售额低,商品本身的水准也存在很大问题。以前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在做文物的复制品,这没有任何创意可言。近年来,一些有实力的大馆逐渐将馆藏文物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商品之中,设计制作出文创产品,但是全国绝大多数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博物馆,没有自己的产品,90%的产品是代销。文创产品的重点在‘创’,我们离自主设计的目标还有很长距离。”张鹏说。

  博物馆“小卖部”的尴尬

  身为一个老博物馆人,张鹏习惯将博物馆商店叫做“小卖部”。“严格来说,很多博物馆的小卖部属于违法经营,作为事业单位,博物馆本身没有权利销售商品。如何理顺机制,寻找博物馆作为事业单位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点,这是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一些博物馆在内部机制上进行了调整与建构,比如设立内部产业经营部门,内部经营和公司运作模式混合,或者将产业部分与公益事业部分相剥离,成立隶属于博物馆的独立公司实体。” 张鹏说。

  博物馆的经营活动应该如何运作,或许国外博物馆的一些做法能够给我们以启迪。按照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属非营利组织。为了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美国政府往往对其经营活动实行税务优惠政策,同时又加强引导和监管,以保证这些经营活动不损害其公益目标。凡是寻求税收优惠的美国非营利机构都需要向美国国税局申请免税资格,而为了取得这个资格,非营利机构必须通过组织测试和运行测试。在具体做法上,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是学习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授权制”,将藏品的版权授权给生产企业,获取授权费。

  此外,人才的缺乏和观念的陈旧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张鹏认为:“博物馆文创产品出现的时间不长,设计类、经营类人才都较为缺乏。而传统观念在博物馆内部也仍然存在,即认为博物馆商店是养闲人的地方。文创产品设计需要懂工艺的人,但这些人才都集中在业务部门。从一个小卖部就能折射出来,互为因果的三个方面——体制、人才、观念,成为制约文创产品发展的根本因素。”

  资源共享,把市场做大

  据张鹏介绍,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初衷有两个,其一,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扶持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发展;其二,目前许多相关政策处于空白,委员会将进行大量调查研究,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建议。

  在会员构成上,意欲吸纳3个方面的成员:前期25家博物馆在内的全国各类博物馆,文化创意设计类高校或院系,以及热衷于文化产业的企业。

  目前,委员会正在利用微博、网站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这种共享包括设计、制作和销售上的共享。比如,各博物馆将本馆藏品中能够代表中华文明精髓、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元素提供出来,由会员单位中的院校师生设计、制作出产品,在平台上各个博物馆均可销售。

  “既然要做产业,就要充分考虑和满足大众需求。我们曾经做过调查,根据馆藏文物的文化元素设计制作的文创产品销路好不好,主要取决于这件文物的知名度高不高。对于绝大多数博物馆而言,除了少数几件镇馆之宝,其余大多数藏品在普通观众中间并没有什么知名度,根据其制作的文创产品的吸引力也就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大量包含更具识别性元素的文创产品,尽量减少文物本身知名度不高的劣势,凸显创意、品质、价位上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把市场做大,才能降低成本,获得收益,才能有更大的能力设计、制作更好的文创产品。”张鹏说。(王斌)

(责编:赫英海、鲁婧)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