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新疆天池申遗成功,让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升至45处,超过西班牙、居世界第二。但是,增长的不仅是遗产数量,还有管理风险:云南丽江古城火灾,哈尼梯田在申遗关键时期遭遇外来物种小龙虾的威胁,这些警告正在让中国把目光投向申遗之后:如何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出现问题之后怎么问责?
这种意识不仅体现于舆论,也贯穿了申遗的整个过程。正如本次哈尼梯田的申请者所强调的,申遗本身就是一次宣传教育、促进法制的过程。哈尼梯田申遗筹备了13年,对内,提炼、丰富了遗产价值;于外,构建、完善了管理保护机制。
13年的申报历程,让哈尼梯田的申请者确信,只有获得申遗利益相关方的支持,才能上下一心。在申遗过程中,不管是对哈尼梯田红米产品的开发销售,还是民居修缮以奖代补政策的探索,它的受惠者永远少不了当地百姓。当地政府把申遗和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目标紧紧结合起来,把实现世界遗产保护、人居生态环境保护、民众收入提高和旅游设施改善等多方面的共赢作为统筹的总体目标,如此,一来避免申遗之后遗产“孤悬”,二来按照源于生活、承于历史的梯田在生态圈中的原有形象描摹,给予了哈尼梯田最本真、最生活的面貌。
在我国,世界遗产作为政绩而非文化、用于开发多于保护的现状仍然时有发生,决定遗产命运的不是历史文化价值却是行政诉求的偏颇观念以及市场。遗产保护,我们期待建立更为合理而有效的法律和管理体系。申遗之后,才是考验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