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把握中国当代艺术的内在本质,进一步认清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规律,有效推动其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日前,由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美术》杂志和《美术观察》杂志协办、中国文化报社支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承办的“时代与使命”——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艺术理论家贾方舟,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徐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丁宁,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方李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等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围绕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本质、中国当代艺术的基本特征、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倾向、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经验、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机遇、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使命、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境遇、中国当代艺术的语言特征、国际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趋势十个主题展开讨论。本报选编本次研讨会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当代艺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实,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对象,如何能够在今天的条件下从更多的角度来围绕这样一个问题进行探讨,这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艰巨的智力课题。
其实这几天我们就可以看到当代艺术的活跃,这几天可能国内许多艺术家、艺术经营者和管理人都要去香港,因为香港正在举办大型的艺术博览会。再过一段时间,很多艺术家、理论家还要去威尼斯参加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如此看来,当代艺术的现状和格局如今非常活跃。当代艺术正处在本土与国际、理论与实践的多重交叉中,所以它必然要求我们对它的观察和研究是多角度的、多维度的。我这里要谈两个观点:
第一,当代艺术研究要有“大当代”观。正是因为当代艺术的复杂性,当代艺术在形态、风格、语言各方面的交叉性,它与传统关系既继承又突破,它与国际既关联又自主,这些复杂的状况需要我们对当代艺术有“大当代”观。即把当代艺术放在整个当代社会的发展中,包括了经济建设,包括了国际地缘政治等等这些大的视野中来观察。同时对当代艺术的本体也要有比较大的视野。这样才能使得我们对当代艺术的状态、状况有更加宽容的态度,也有更加尖锐的具有明察的思维动力,包括批判的意识与精神。
第二,在当代艺术的创造上要有主体建构意识。因为当代艺术更多地表现为艺术家的实践、实验、试错、探索,更多地表现艺术家要努力寻求艺术表达与当代存在的关联,所以它必然会出现多元、多样的形态。而在这个过程中,尤其在今天的形势下中国的当代艺术如何能够具有更多的主体建构意识,摆到了艺术家面前。而对于理论的探究能够使得我们透视实践的状况,能够产生一些重要的思考和见解,由此来共同推动当代艺术的健康与良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