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雕塑名家>>刘开渠
人民网>>书画>>正文

纪念雕塑家刘开渠:中国雕塑史上的烟云

2013年04月22日11:18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据我不完全的统计,刘开渠一生为成都做的城市塑像共有如下共11尊塑像

  1939年,为王铭章塑像,立于少城公园。

  1939年,为川军将领饶国华塑像,立于中山公园(解放后的劳动人民文化宫)。饶为145师师长,1937年与日军作战,广德失守时自尽殉国,留下遗书:广德地处要冲,余不忍视陷于敌手,故决心与城共存亡。死时年仅43岁。

  1939年,为蒋介石塑立像,立于北校场内当时成都军校。塑像高8米,基座5米。解放后被销毁,1969年,在原塑像旧址立毛泽东水泥塑像。

  1943年,为尹仲熙、兰文斌、邓锡侯塑肖像,立于少城公园。

  1944年,为无名英雄塑像,立于东门城门洞内。

  1945年,为川军阵亡将领李家珏塑骑马塑像,立于少城公园。

  1948年,为孙中山塑像,立于春熙路。这是为孙中山第二次塑像,第一次,1928年立的中山装立像,这一次,由刘开渠设计为长袍马褂手持开国文件的坐像。

  解放后,为杜甫塑像,立于杜甫草堂。

  晚年为成都塑的最后一尊塑像:李劼人塑半身胸像,立于李劼人故居。

  在这些雕像中,无名英雄塑像最为有名,成为刘开渠的代表作,也成为了成都的历史记忆象征。像高2米,底座3米,无名英雄为川军士兵的形象,据说当时找来了川军幸存者一个叫张朗轩的排长,为刘开渠做模特,身穿短裤,脚踩草鞋,背挎大刀和斗笠,手持钢枪,俯身做冲锋状。当时,成都文化人士发起建造川军抗日纪念碑,塑像赶在1944年的七七事变纪念日落成,所以又叫抗日纪念碑,碑文刻有“川军抗日纪念碑”的字样。这几乎成为了成都标志性的雕塑,可惜毁于“文化大革命”之中。1989年,年过八十的刘开渠重新操刀指挥他的弟子再造塑像,立于万年场路口。2007年8月15日,立于祠堂街的人民公园大门前。

  那天,我去瞻仰这尊无名英雄塑像,看见它身后是公园的繁花似锦,身前是大街的车水马龙,一览都市今日的喧嚣与繁华。塑像前挤满了停放的自行车,挤过去到那碑座前,看见上面刻有几行文字,大意为当年四川十五六人中就有一人上抗日的前线,参军者共有3025000人,川军牺牲的将士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阵亡人数263991人,伤64万人。看到这样的数字,再来看眼前的这尊塑像,似乎能够听到塑像的怦怦心跳,也能听见刘开渠的澎湃心音。

  作为我国现代雕塑特别是城市雕塑的奠基人,刘开渠对于成都的感情,让人感动。上世纪八十年代,作家李劼人故居开幕之前,成都派人拿着区区几千元的费用,进京找刘开渠,希望他能为李劼人塑像。看刘开渠垂垂老矣,再掂掂袋中可怜巴巴的钱,生怕刘开渠婉辞。谁想刘开渠开口说道,没有问题,但我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能拿一分钱。然后,他说起年轻时在法国留学期间的一件天宝往事。当时,他和李劼人,还有成都籍的数学家魏时珍在一起在那里求学。有一天,魏时珍病了,李劼人开玩笑对魏时珍说,你看你身体不好,你病得先死,到时候我为你写墓志铭。魏时珍不服气,与李劼人争辩起来,最后,刘开渠对他们两人说:我比你们两人年龄都小,还是最后由我来为你们塑像吧。如今,一语成谶,为李劼人塑像,便成了刘开渠义不容辞之事情。

  李劼人汉白玉的半身塑像,成为了刘开渠与李劼人友情的见证,也成为刘开渠对于成都一生挥之不去感情最后的见证。他为成都在雕塑,也为自己在雕塑。如今,他不在了,有一天,我们都不在了,他的雕塑还在。

  如今,在成都,能够看到孙中山的坐像,依然立在春熙路上;王铭章的骑马塑像,改立于新都的新桂湖公园;杜甫和李劼人的塑像,依然立在原处。想想,有些为成都骄傲。我国的城市没有街头雕塑的传统,看看许多城市,包括首都北京,高楼越盖越多,样式越来越新,却看不到什么让人难忘尤其是富于历史意义的雕塑。成都这些雕塑便越发显得难能可贵。

  再想想,也为成都多少有点遗憾,如果能把刘开渠为成都所造的那11尊塑像,都立于成都的街头,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观,那里面,有成都自己的历史,也有中国城市雕塑初期最可宝贵的历史呀。那会为如今繁华的成都街头,增添多少历史与文化的色彩,能够让我们临风怀想,遐思幽幽呀。

  2013年春节改毕于北京

上一页
(责编:任文(实习生)、赫英海)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