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京华——20世纪北京中国画坛”
本展览以北京画院藏品资源为依托,梳理出北京画坛在20世纪中国画发展衍变过程中的景象与脉络。通过对当时艺术生态的复原,对艺术家创作环境的追溯与解析,诠释与重现一个立体的、全息的、活着的京派。“京派”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20年成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此后另行成立的湖社,是该组织形式的继续发展。借助社团形式,京派绘画聚集、联络和培养了一大批画家,他们以特有的形式吸引和培养后学,形成了承上启下、传承有序的几代画家群体。1956年北京中国画院(即如今的北京画院)的成立,从国家的层面吸纳了重要的京派画家,使得民族优秀艺术的传承在以西式美术教育为主导的学院体系之外找到一种平衡。
20世纪京派绘画的硕彦名宿,诸如金城、陈师曾、陈半丁、胡佩衡、于非闇、徐燕孙……他们对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价值有着深切的体悟与认同,因此在西方强势文化的迎面冲击时,并没有抛弃时人视为“封建”、“守旧”的传统艺术,而是选择了借古开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式,在传统艺术精髓和优长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可是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京派被视为极端的保守主义,被贴上陈旧、缺少现实生活气息的标签。
今天,当我们以一颗平和的心将京派绘画置于美术史自身发展的长卷时,就会发现它在传统基础上的出新与创造,以及在民族基础上吸收与融合西方艺术营养的特色。更可贵者,它保存了传统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延续。其中许多杰出的画家在中国画崎岖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兴亡继绝、薪火相传的作用。他们破石填土,为后来者铺展开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独特路径与自身生发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