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设计大展 平面设计单元作品展示
首届中国设计大展 平面设计单元作品展示
首届中国设计大展 平面设计单元作品展示
强调人文关怀的设计评选
设计大展的学术委员会成员由国内艺术设计院校的资深专家、全国重要的设计行业协会负责人和著名设计师三方面专家组成,并从中甄选出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四个单元的策展人团队共12人,既有学术性强的学者、也有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和年青的新锐设计师。不同层面、不同门类、不同年代和背景的专业人士集聚在一起,通过不同的视角,相互补充,呈现当代设计的多元面貌。
在作品征集方面,采用策展人制与政府动员相结合的组织机制,由策展团队提名与公开征集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征集作品。提名部分,策展人以专业视角推荐行业内的优秀的符合这次展览理念的作品,经学术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的审核、决定是否入选展览;公开征集部分,在海内外征集华人艺术家的作品。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获得了设计界的积极回应,《中国设计大展初评审工作与收件情况汇报》数据显示,组委会共征集到设计作品11200件(套),其中策展人推荐作品1017件(套),公开征集作品10183件(套)。
而整个评选过程则是经过初评审和终评审两个阶段,诸迪介绍组委会对评委的选择上也考虑到了各方面的代表:“比如说学者、设计机构、设计协会代表,同时也包括独立的设计师,老中青结合,我们希望各方面不同的视角能够在这个平台上都能够发挥作用,把最好的一些东西展现出来,带有未来引导性,当然现在还是一种探索阶段。”
初评时间共进行两天,初审评委由部分学术委员、国内(含港澳台)设计界知名专家各板块策展人组成,每版块共设有9位评委。策展人的策划方案是经过学术委员会的审议之后通过,部分策展人也参与了初评审的工作,目的是确保评审结果能够体现大展的策展理念。为保证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每个版块评审现场设有1名律师监审员,评审过程全程录像,组委会领导和监察组成员在监审区通过视频监审各版块评审进程。初评经过评委实名投票分组评选和全体评委合议复评审工作,产生初选入围作品844件,经过评议,四个版块最终提交终评审作品705件。
而终评工作则更加严谨,据空间策展人史建介绍,终评评委的选择应该算是目前国内设计行业最高等级的评委,最终确定采取投票的形式进行决定。评审委员会遴选出的656件入选作品。这些作品中,没有形式至上的作品,也没有功能至上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基础上,体现了中国的设计理念与价值观,体现现代设计的人文关怀。这次作品都是组委会在全国各地考察、调研和设计师交流后所挑选出来的作品,通过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设计理念,体现作品的价值。
谈到评委们对于作品的选择态度时,史建以建筑空间板块为例,他介绍首先被删掉的作品主要是建筑形式主义,包括目前在媒体上经常看到的比较炫的建筑,谈到原因时他说:“因为建筑不是一个表皮,就是外面很炫的东西,不锈钢,玻璃幕墙那种,玩一个形式主义,这样的建筑我们一概没有见到,我们把这些东西全部规避掉,就是社会主流、商业媒体大力推崇的明星建筑师很多没有进来,不是他们的设计不好,我们觉得不应该鼓励这种设计方向,设计应该更多的关注民生,关注中国的现实。设计作品首先要是好的设计;第二要考虑社会关怀,好的设计不是一个好的形式设计,跟社会要发生关系,主要是这两个标准。”
而四个单元之间的评选标准也针对不同领域的特点标准不同,平面设计单元策展人之一韩家英介绍:“平面这一块的主题首先是在视觉上要在视觉和审美上非常的严格,非常苛刻的,同时对原创力要求也是非常高的,这两点有了这个前提下才会要求你在实际应用、社会影响角度来评判,而不是简单地说这个项目很大,影响力很大,就会把它作为一个评价的标准,而是说原创力和视觉本身从专业上、审美上的一个水准是非常严格的,从初评到终评都是很苛刻的,应该说选择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应该说是几千件作品里边选出来的,大概不到10%。”
对于评选作品的标准,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谈到:“这次大展更关注设计在满足功能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对社会起到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评选获奖作品时,更希望观众了解作品背后的理念和所产生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