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聚焦高等美術教育”系列報道之四

 培養創新思維模式 高等美術教育要以人為本

魯婧  錢曉鳴
2020年10月28日11:03 | 來源:人民網-書畫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即將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基礎上邁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迫切需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研究生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日,美術界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探討美術領域高端人才培養問題。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美術家協會以及全國知名美術學院的多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高等美術教育的建設發展。

本期嘉賓:

魯迅美術學院院長 李象群

南京藝術學院院長 劉偉冬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原院長 許江

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 廣州美術學院原院長 黎明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蘇丹

相關閱讀:

“聚焦高等美術教育”系列報道之一:

完善人才培養模式 高等美術教育不能“重技輕道”

“聚焦高等美術教育”系列報道之二:

融合區域特色 培養新時代文藝生力軍

“聚焦高等美術教育”系列報道之三:

立足新時代 促進高等美術教育創新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高等美術教育會面臨一個怎樣的升級與發展,十分令人期待。在習近平總書記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指示后,各大美術院校學習指示精神,就教學工作開展適合自身發展的探索和實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美術教育取得了很大發展,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大批藝術人才,正如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上海美術學院名譽院長馮遠所說,並不是硬件提升了,人性化教育服務到位了,人才培養的成材率就一定成正比。

新時期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對我們來講就是一場大考,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徐裡認為,教育界師生如何在新時代有一個新面貌、新氣象和新創造力非常重要。

交流與融合 在新形勢下探索發展契機

在全球化背景下,拓展教育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已經成為各國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劉偉冬強調,對高等美術教育來說,當今世界,不同文化藝術界的對話與交流,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和潮流。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引導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亦是有著濃厚紅色基因的魯迅美術學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點。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說,“研究生教育要有強大的包容性,面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積極服務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

從2000年到2017年,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黎明在廣州美術學院的興旺中接班,在發展中又遇到了時代變革中亟待轉型、創新的陣痛和機遇。上世紀90年代,廣州美術學院由於地緣原因所獲得的發展優勢逐漸減弱,國內各大美術院校很多“海歸派”學成歸國,佔領了一個個學術高地。時任廣州美術學院院長的黎明深感緊迫,重新梳理發展思路,開展內部改造的同時,積極向外學習一線優秀案例,支持教師走向全國,走出國門,在學習交流中發展學術建設。

2005年,廣州美術學院發揚“實踐派”學科特色,積極學習先進經驗,狠抓實驗室教學,在全國美院系統率先實現了實驗室教學全院共享,比如說雕塑系要建立一個精工實驗室,那麼工藝系、教育系、設計系有權享受。隻要有三個系要用到的實驗室,就共同建設,學校出資。黎明說,這項改革在當時走在了全國前面,“川美”“天美”“國美”等都來廣州美術學院學習過。

道技相生 培養美育教學“哲匠”精神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副主席許江,擔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的20年期間,在建構教學體系時致力於做到“四個一”,強調在樹立一個視覺文化的東方學和藝術的東方學的學術核心時,還要培育一種“哲匠”精神。

藝術教育者是人類靈魂的雙重工程師。作為一名藝術教育者,履行職責的過程中,要有哲匠精神,即像工匠一樣勞作,像哲人一樣思考。

“哲匠”一詞,語出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興廢”篇。“哲”者,“智也”﹔“匠”者,“教也”。為傳承民族精神火炬、禮贊致敬傳統文化,中國美術學院乘重點高校建設東風,於2017年創設代表全校最高教學研創水平的獎項“哲匠獎”,至今已舉辦四屆,推選出一大批優秀教師,雄厚了師資力量,引領了具有國美核心精神的教學風氣。

當下站在傳統藝術與新媒體藝術共生格局的中心,面對傳統藝術的創新性發展和新興媒體技術的創造性轉化的雙重命題。許江認為,高等美術院校教師既要有堅守與誠心,還要有勇立時代潮頭的勇氣。

以人為本 培育學生創新思維模式

教育教學要以人為本。 研究生比本科教育更具特殊性,不單是技能的增加和教學模式的轉換,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蘇丹主張充分尊重學生本身的志趣,針對學生個人的興趣點來展開選題和實踐,充分發揮他們的個性和自主性。

2016年榮獲清華大學“良師益友”獎,作為學院帶研究生數量最多的幾位導師之一,蘇丹說:“我從2000年初開始指導研究生,累計達50余人,學生們覺得我包容性強,不是一味用專業的框子去限定他們。”在尊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同時,鼓勵創新,為研究生創造學科交叉的學習背景,幫助學生培養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面對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有能力用創新型思維去解決。

教書育人從來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簡單因果關系。依靠優良的教學環境、充裕的物質條件、人性化的教育服務,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成果未必一定成正比。教育是百年大計,最終要以人為本。蘇丹說:“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的關鍵,在於重新喚醒使命感和責任意識,每一位承擔研究生教學工作的導師都應具有一種榮譽感和責任感。”

(責編:郭冠華、馬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