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兩會“藝”起聊系列訪談之六

美繪鄉村  范迪安委員與中央美院教授共話建設小康社會

魯婧 錢曉鳴
2020年05月24日08:31 | 來源:人民網-書畫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藝戰“疫”,凝聚起磅礡力量。受疫情影響而推遲召開的2020年全國兩會,必將承載人們更多的期待。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網文娛部推出原創訪談欄目“兩會‘藝’起聊”,邀請文化藝術領域的代表委員,分享他們的議案提案,與網友“藝”起聊兩會。

本期做客兩會“藝”起聊的嘉賓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呂品晶,中央美術學院教務處副處長強勇,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材料工作室主任吳嘯海。

人民網文娛: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您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有哪些感想?

范迪安: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闡明了新形勢下的國家發展目標和務實舉措,充分體現出大國謀略的勇氣、智慧和信心。聽到總理說到“隻要直面挑戰,堅定發展信心,增強發展動力,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當前的難關一定能闖過,中國的發展必將充滿希望。”時,我由衷涌起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深深感到我們文藝工作者要以優秀藝術作品反映時代,在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和決勝建成小康社會、凝聚磅礡精神力量中作出貢獻。

范迪安。受訪者供圖

鄉興藝潤 村落不再千城一面

人民網文娛:藝術界在文化進萬家、藝術下基層過程中如何利用鄉土文化,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

范迪安:我們的社會正處在全面建設發展之中,如何在城市規劃和城市建筑中避免千城一面,同時體現中國文化氣質、文脈特征,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對鄉村來說,面臨的課題更加艱巨,既要從物質形態的角度對鄉土建筑進行保護、研究和改造,更要把鄉村建筑的文化根脈保留下來、挖掘出來,變成今天我們走進鄉村可以感知的一種文化存在,這是藝術學府應有的文化意識和要做的事。

呂品晶:我們多年來的教學、社會實踐,很大程度上是圍繞著如何為鄉村建設、修復鄉村文化生態而服務,“鄉興藝潤——雨補魯”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

曾經的雨補魯交通不便經濟落后,村落破敗。改革開放后,村民外出打工掙到了錢,便逐漸把村裡原始的石頭建筑貼上了瓷磚,如果當地誰家沒有貼瓷磚,找媳婦都難。可從傳統村落的角度來說,以自然形態所形成的村落建筑風貌是需要保護和傳承的。

2015年以來,我們在貴州省興義市雨補魯村設立中央美術學院(興義市)教學實踐基地,深度參與其鄉村建設。我們跟村民溝通,改造建筑內部空間,讓村民享受現代生活﹔保留建筑外部風格,把傳統風貌延續傳承下去。如今的雨補魯村基礎設施完善,又傳承了特有的古村落文化特征,孕育出更大的發展潛能。

教授挂職 提高鄉村美育水平

人民網文娛:強勇教授是中央美術學院教務處副處長,為何有人稱您“強縣”,背后有什麼樣的故事?

強勇:受教育部委派,我從2016年赴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挂職當副縣長,前后差不多三年半時間。劍川雖然是重點貧困縣,但當地很重視教育。不僅重視文化教育,還有書畫、楹聯、白族調、白曲、霸王鞭等文藝類型。教育部委派我們學院的教授去劍川縣,是有的放矢的。

我去當地后主要關注兩方面,一個是針對成年人的培養,一個是針對當地青少年兒童的培養,這和美育普及是緊密連在一起的,但是從中央美術學院的站位來講,普及已經不是主要工作,而是要深化、提高。

挂職期間,我前后組織了五批近50個劍川當地的學員到中央美術學院進行培訓學習。讓我最高興的是,劍川縣的民間書畫從業者和普通民眾碰到我就跟我說,中央美術學院幫扶劍川這幾年來,劍川的文化、文藝氣氛越來越濃厚,這比當地縣領導對我工作的肯定還要開心。

美繪鄉村 打造壁畫藝術村

人民網文娛:壁畫又如何利用它自己的學科特色來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

吳嘯海:中央美院的教學傳統裡有一個寶貴的品質和經驗,就是和社會互動,壁畫系和社會的互動就更加密切了。2016年,我們全面啟動了“鄉村美繪”互動工作。這個項目選在北京懷柔的大水峪村,我帶著學生和部分年輕老師進村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村民、村委會、村干部的想法,包括一些“80后”村干部如何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這是我們在課堂教學裡接觸不到的。

做壁畫美繪的時候,我們也碰到過一些有意思的事,比如有幅叫“雞毛信”的壁畫創作。村裡有一戶姓楊的老鄉,是放羊的,大家都叫他老羊倌。我們問他希望在他的牆上畫什麼?他說畫放羊。他說:“我一輩子放羊,從小時候就放羊,現在時代不同了,還是喜歡。”於是我們根據山形地貌,參考劉繼卣先生畫的“雞毛信”畫成了這幅作品。我們把“雞毛信”裡面民兵的形象畫成他現在的形象,小羊倌的形象畫成了他小時候的形象,他開心得不得了,每天都會在壁畫前給人當導游介紹說:“這畫的是我。”

這些互動是有來源的,是中國當代藝術真正的互動關系。老百姓生活品質提高除了物質方面,還包括文化或者精神方面的提升,我們要先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

傾聽民聲 擺正主客體關系

人民網文娛:范迪安委員如何理解中央美術學院深入社會、深入生活的教學傳統?

范迪安:幾位同事的實踐說明:美術和美術教育,在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歷史任務面前是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美術教育應該和我們今天的經濟社會發展、城鄉文化建設特別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結合起來。

首先,美術教育在培育鄉村藝術人才方面能夠發揮作用。以我們扶貧支教的劍川為例,這麼多年,堅持對地方人才給予專門的幫助和培育,的確發揮了作用。作為藝術院校,我們每年都有大量的師生到各地去採風、寫生。採風、寫生隻能是管用“一陣子”,發揮美育作用多培養人才,卻能夠管用一輩子。

第二,鄉村建設不可能一夜之間煥然一新,如果可以,那往往損害了鄉土文脈。我們已經為千城一面而感到擔憂,如果萬村一面,可以說是更大的問題。我們知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另外一方面,整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目標,一定是有文化的新農村。

第三,我們走進鄉村、走進貧困地區,用我們的藝術知識和才華服務脫貧攻堅。這裡面就有一個和人民群眾的主客體關系。藝術的確可以美化一個空間、一個區域,但是,這個美化的主題誰來出,在今天就是一個新的挑戰。按我們的審美觀念,把我們認為有意思的主題拿到鄉村去,往往會和老鄉的生活隔了一層皮,不接地氣。要懂得傾聽村民的心聲,把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夢想,也可以說是我們農民的中國夢,變成他們看得見的美麗圖畫。這樣一來,這些作品擺在鄉村的壁面上不僅能感動村民,對游客來說也是藝術創作的“獨一份”。

(責編:杜佳妮、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