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實用性消逝 當代書法能何為

2019年01月22日09:11 | 來源:美術報
小字號
原標題:實用性消逝 當代書法能何為

時代在發展,我們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電腦的普及,鍵盤、刷屏取代手寫,可以說即使沒有鍵盤的出現,也必然會出現另外一種方式取代實用書寫,更罔論以毛筆為代表的書法。

而書法實用性的消失,勢必會帶來書法藝術新的探討方向。書法創作方面,有哪些可以作為今天的創作內容?當下的資料是否都可以成為藝術?是否都可以拿來進行藝術表現?是否都具有一定的藝術高度?中國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張愛國堅持“以我筆寫我心,以我手來記錄時代”,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用毛筆寫日記,反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視以書寫來記錄當下的生活,而非鍵盤,他認為:“好多當代的探索有些可以表達得很成功,而有些則未必,由此看來,不是能不能記錄當下的問題,而是要回歸到書法表現的藝術性問題,怎麼樣才具有藝術性才是問題的根本。傳統意義上的書法家其實已經消亡,我們需要的是藝術家,知識結構各方面都要和歷史上的士大夫們不同,而文化的核心部分我們要繼承,文字的功夫和敏感性,都要具備,同時還要增加更多的具有時代意義的知識結構。”

書法藝術發展到當代,生存環境的徹底改變引發傳統文化內涵的削弱,代之而起的是諸多現代藝術的融匯。在時代背景下,書法的文化性需要繼續弘揚,而藝術家的多向思維和現代表現力更要深度挖掘。實用性的消逝,隨之而來的是作品思想性、藝術性的提升,隨著書法精神性的徹底展現,具有時代符號的新的美學范式將會屹立於世界藝術之林。

作為即將踏出“象牙塔”、走上社會的書法專業學子,中國美術學院的幾位研究生對此展開了討論,希望對未來的書法道路有所幫助。

高陽 臨石門銘 180×97cm

恰是“日新”絕佳歷史機遇

數千年以來,中國書法淵源有自,它不僅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印記和綿延脈絡,更傳承著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其文化傳承的寬度和深度極具鮮明的代表性,甚至被譽為中華文化經典中的經典。因此,書法的崇高歷史地位從未被改寫,實用性方面更是成為官方與民間各層次文化的重要載體,而藝術性方面直到魏晉時期才進入真正的藝術覺醒期。再從書體演化的脈絡來研究,甲骨文、鐘鼎文、小篆、漢隸諸體,均以實用為首要職責,雖然它們的藝術性在各個時期業已達到極高的水准,后來隨著楷、行、草諸體進一步的發展延續,書法的藝術性在文化實踐活動中得以不斷提升和強化。

20世紀初西學東漸,我國新文化運動方興未艾地展開,西方文化和書寫工具廣泛傳播,鋼筆、圓珠筆等硬筆因更為便捷實用而得以迅速普及,毛筆的實用功能被逐漸弱化直至消逝。再演繹至當代,電腦、手機的普及,鍵盤又隨之替代了硬筆書寫,傳統書法的實用性更是走向消亡境地,藝術性作為書法的最終歸屬而必須開拓自我的生存空間。可以看出,書法的實用性書寫從根本上退出歷史舞台,走向純藝術方向,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但同時也是書法藝術得以解脫,獲得“日新”的絕佳歷史機遇。

另外一點,書法的創作不是抄寫一些古詩詞就是當代的書法創作,書法怎樣和現實接軌也是值得探討的,有它的現實性。這其中要突破自己的知識結構,傳統和跨界也要涉獵,系統性,專業性,對於一個當代書法藝術家來說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緊迫感的。

藝術性的徹底釋放,隨之而來的便是新時期書法的空前繁榮和發展,但從相反角度來剖析,實用性的徹底消解,文化載體屬性的弱化會在不同程度上帶來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上的丟失,對新時期書法的發展變化進行冷靜思考,就顯得尤為必要,而當代書寫層面的諸多現狀也應引發思考和深入辨識。

梳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書法發展進程,藝術性實踐從未停息,新時期書法藝術性的探索高潮接踵而至,全國性屆展、單項展,以及實驗書法、流行書風、新古典書風、新“二王”書風、藝術書法等探索方興未艾,尤其以王冬齡先生為核心的中國美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的現代書法群體探索,取得了豐碩成果,由“書非書”,巨幅草書,抽象水墨,人體書法,銀鹽書法,到近期的“亂書”系列的出現,更是書法藝術性在當代具前瞻性的探索,也是傳統書法在當代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突破,使書法煥發出無限生機,極大豐富和拓寬了書法藝術在當代的生存語境,由此看來,書法實用性消逝不是書法藝術走向消亡,恰恰相反,它打開了書法通往世界的藝術之門。

大量優秀書法作品涌現的同時,一部分作品也暴露出創作者膚淺,貧瘠的文化積澱短板:或書寫內容扎堆歷史上的名篇佳作,或作品的抄錄錯漏再三出現,或篇章造句水平一般的自作詩文等,更有甚者,不少內容膚淺的江湖書法,以忽悠為能事,利用各種平台來展示、拍賣、出售作品,可謂丑態百出,令有文化良知的書法家都為之汗顏,凡此種種無不對書法藝術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朱輝)

(責編:王鶴瑾、赫英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