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逐夢40年)

與時俱進  源古流新——我與中國人物畫40年

馮 遠
2018年09月17日08: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逐日圖(中國畫)
  馮 遠

  1978年深秋,我有幸作為改革開放恢復高考后第一屆破格錄取的研究生,趕在新年到臨之前,奔赴杭州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報到,和師兄吳永良一同師從著名人物畫大家方增先,研習中國畫專業。從粗淺識讀、知行並舉,到取經入門、初探中國畫藝術堂奧,經歷了兩年短暫的學習階段和近40年的教學、研修、創作實踐的治藝過程。師長耳提面命、悉心教誨,我亦勉力以最大的努力沉潛進去,又以最大的決心浮越開來,術業多有進步。1999年調京工作,有機會在中華文化薈萃中心、人才俊杰聚集之地的首都,得識眾多古今藝術之瑰寶,得觀當代藝文之百形千相,得沐傳統藝術創新精華之濡染,得益於諸碩學耆宿文章德范之影響。眼界既寬、胸臆洞開、器識學養漸豐,實有榮焉。同時工余躬耕不輟、勤於實踐,嘗試推陳出新,助力轉化拓展中國人物畫新局,始信藝術若非追隨思想日新、與時代同行、與現實共進,而斤斤於炫技與名利、一己之天地,則難符時代與社會期許,尤不足取。

  20世紀是中國人物畫歷史上變革與成果最為豐碩的時期。從世紀之初追隨新文化運動、受民主革命思想影響,經由興辦教學推助創作日趨活躍,到三四十年代救亡圖存,關注表現民間疾苦﹔又至新中國成立,改造舊藝術、創新中國畫,反映表現工農兵新生活﹔再經“文革”十年藝術引向概念化歧途﹔直至1978年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禁錮藝術家創作思維的桎梏枷鎖瓦解消除,東西方文化交流互動與文藝思潮的交鋒激蕩,使思想獲得解放的人物畫家們愈益認識到人作為精神創造活動的主體的價值。因此,在黨的文藝思想的感召下,人物畫家們在反思歷史、反觀自我的基礎上,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現實生活,聚焦於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追求美好生活的當代人的精神面貌之上,以及作品反映生活的形式種種,展現人物畫藝術與時代、與改革開放同步的不凡歷程。

  40年,跨越世紀之交,這是中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發生巨大而深刻變化與強起來的40年,也是中國文化藝術、中國繪畫中的人物畫藝術取得最高成就的時期。寄望於曾經的輝煌重現,歷經藝術觀念除舊布新所帶來的陣痛與迷惘,以及中國人物畫藝術現代轉型道途的彷徨,應和著新時期歷史對人物畫家的召喚,得享於國家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與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更出於對本民族傳統文化在深入學習研究比較中的再認識,油然而生文化自覺,自尊、自強意識日增,更深為贊同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提升文化自信的理論。歷史給了當代人物畫家最好的發揮才能智慧的機遇。藝為心聲,藝更須發乎民聲。人物畫家們殫精竭慮,盡情抒發施展著理想情懷和藝術創造力。他們走出畫室,涉江海、赴邊塞、訪村寨,迎時代八面風潮,覽現實民生萬象,吮生活甘露滋養,在各類美術作品大展、學術展和不同風格流派競相爭艷中新品泉涌、佳品紛呈、精品迭出,涌現了像《母親》《礦工圖》《走出巴顏喀拉》《十九秋》等一大批好作品。人物畫壇上寫實再現、抒情寫意、傳統雅趣、夸張表現、浪漫比興眾樣式,甚至材料變革等等一時琳琅滿目、姹紫嫣紅,形成了以方增先、周思聰、王子武、李伯安、吳山明、何家英、唐勇力、胡明哲、田黎明、袁武、王冠軍以及一批新人次第續接的才俊方陣。他們或功力不減、或新鋒畢現、或出藍新倩,通過作品組成了一波波后浪前涌的絢麗藝術景觀,其整體水准和學術價值依筆者看來遠遠超越了中國美術史上的任何時期,無論怎樣評價都不愧對前人先賢。

  40年,也是我個人藝術歷練修為,並且在不同階段收獲成果的最好年華。欣逢盛世,家國巨變,撫今思昔,感同身受。雖然時時也須面對工作、事業問題種種,卻常常生出“我輩何為何能”的自責和“不用揚鞭自奮蹄”的自我策勵之心。公務之余,數十年中未曾懈怠以藝術作品回饋社會的職責以及對藝術的所思所憂、所冀所求。我畫歷史,意在為民族立碑﹔我作孽海沉浮,乃感喟人生蒼涼﹔我畫天界,系因悟出了至大至微﹔我作文字,是覺出了書法抽象結構美與繪畫源出同一律﹔我寫羅漢作漢魂,旨在駕馭並強化傳統繪畫形式技法,同時探求水墨畫向抽象階段過渡的可能性。近十余年來,我秉持突圍拓展傳統繪畫理念、尋求新變,陸續創作了《世紀智者》《屈原與楚辭》《今生來世》《逍遙游》《遠山》……是因為真切體會到如果能將個人的藝術追求與億萬人民的審美需求有機地融匯在一起,化為動心的情感與內涵,並且找到最為恰切理想的藝術圖式和承載媒介予以生動表達之時,便是好作品降生之日。我嘗試走出固有的格式,採用跨時空、多人物並置象征和非情節敘事的視覺形式﹔嘗試以傳統中國壁畫以故事串聯主題內容的畫面結構形式﹔嘗試計色當墨,改造寫意水墨畫技術語言、表現多層次多人物群像組合以強化既有技法的表現力﹔嘗試以水墨材質適度吸收素描手法塑造大幅人物肖像……以豐富當代寫意人物畫的表現性。我崇尚偉岸,試圖在一片紅牙檀板的世界中,響起鐵板銅琶的雄肆之聲。如果說,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沐我以雄強曠遠、中正大氣的審美特質﹔是紅色文化教化我以剛健堅忍、淳朴超拔的精神氣質的話,那麼當代具有先進價值特質的文化建設,則就需要我等立足於中華文化基因基礎之上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新作為新成果去豐富先進文化的內涵,進而發揮為前向未來中華新文化藝術提供歷史鋪墊與續接,后向與歷史文化藝術傳統血脈承傳的文化藝術鏈接功用,這是需要不同時代的人物畫家共同面對的歷史性課題。

  回望40年中國人物畫的成敗得失,當為作用於繼續努力追求藝術理想,創作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攀援人物畫藝術高峰等發展訴求。我們還需要總結經驗,尋找突破現存若干瓶頸局限的方法,再辟新途。我們要虛心學習一切新知,了解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努力彌補自身的欠缺與無知,樹立高遠的情懷與目標,以傳世之心修為傳世之作。我們要繼續深入研習、傳續傳統人物畫的繪畫精義,以古為新,求取更為精妙完美的藝術境界﹔我們要繼續研究吸收具象寫實與表現主義藝術創作手法,克服作品類型化、雷同化傾向,在人物表現的多樣性方面拓展更為豐富的語言並以此為新﹔我們還可以大膽解構前二類藝術形態與諸元素,以新觀念重組迥異於既有圖式的新視覺樣式……當然,方法重要尚須策略得當,當代人物畫的創新還需要在體裁題材的擷選對應、造型形式的新穎創意、圖式構成的設計運用、色彩的精心營造,以及材料的應用與變革等諸環節傾注努力和想象力,以平衡新舊元素的棄取,協調畫面組織、技術處理的“度”,以達成變異效應后“有意味”的視覺形式的和諧。協調解決好技術層面上的藝術創新,是對人物畫家實踐能力的檢驗,也是更好地服務於作品主題內容的要求。一切手段都將圍繞有關作者和作品中人的思想情感與行為活動展開。向生活學習,以人民為中心,向一切有價值的藝術經驗學習,不管採用何種藝術語言,作品都需要也應當能夠與觀眾建立起良好的互動效應,在打動人心的同時還能讀出人物畫家的匠意用心、高超的才能技藝和美妙的視覺呈現,引領觀眾在審美知覺的過程中形成共感,這何嘗不是人物畫家心向往之的求取境界和價值所在。

  感念40年的改革開放,讓我們有可能循著檢視自身來蹤軌跡的同時,趕上並能夠觀賞到爭艷在一派蒼翠之地和高原之上的人物畫藝術壯麗圖卷,也眺望到登攀高峰的崎嶇前路正在腳下延伸。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16日 12 版)

(責編:魯婧、王鶴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