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之下隱藏著什麼?從三星堆青銅人面像說起【4】
馬蒂斯
馬蒂斯的收藏 面具雕塑,產地:剛果,
19世紀末,圖片來源: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亨利·馬蒂斯,《珍妮特·V頭像》
模型作於1913年,澆鑄於1954年
與上圖收藏相比,異常的頭骨便是取自馬蒂斯收藏的雕塑面具
非洲藝術不僅將畢加索引向了立體主義,還讓馬蒂斯的人體蛻變出嶄新的形式。1906年,在前往與畢加索的一次晚餐的路上,37歲的馬蒂斯買下了一件小型非洲雕塑。這是他藝術生涯中的一個轉折點。對馬蒂斯來說,非洲雕塑代表著一種與傳統法國藝術截然不同的風格:它忠於直覺、感受與創造力,忠於物體材料最初的形狀與個性。馬蒂斯此后發展出一種全新的人體表現形式,改變了幾個世紀以來女性裸體的繪畫傳統。
“我常常經過雷利大街,迎向非洲雕刻。站在一個名叫“野人”的商店前,我看到了許多展品。那裡,有一個角落完全是用來展示黑人的木雕小品。我驚訝不禁思付:它們是如何用語言來構思,它們如何靠近古埃及藝術。同歐洲雕塑相比,它們是如何撇棄肌肉骨豁,而以實體為描述點。顯然,這些黑人雕刻是根據既定的計劃和比例,按照他們的材料雕刻而成的。每次經過那裡,我都會駐足觀賞,但只是看看而已。后來,陽光明媚的一天,我走進了那家商店,花50法郎買了一個。”
——亨利·馬蒂斯
馬蒂斯《金魚與雕塑》,1912年
圖片來源: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馬蒂斯《丁香》,1914年,圖片來源:Museum of Fine Arts
非洲藝術中那種質朴、天然的特質吸引著馬蒂斯,這種印象很快就在他的作品中有所體現。創作於1905年的《帶綠色條紋的馬蒂斯夫人像》是受非洲藝術影響的例証。雖然人物面部的色彩極其濃艷、強烈,畫風粗獷但絲毫不影響整個畫面給人的和諧之感。在《丁香》(Lilacs)、《金魚與雕塑》(Goldfish and Sculpture)等涉及裸體主題的油畫與素描作品,這些畫作中常常流露出非洲雕塑藝術的特征,飽含熱情、充滿力量。
總之,我們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包含面具和雕塑在內的非洲藝術都是與非洲社會生活、傳統價值觀念,及其宗教信仰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盡管西方藝術家從非洲藝術中吸取了大量的元素,並用於他們的創作,但是在非洲藝術家看來,非洲藝術中所包含的很多神聖的東西和真正的價值並沒有被西方人所理解。西方藝術家攫取的隻不過是非洲藝術的元素或形式,這些形式都為他們藝術作品的思想所服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