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追索回的部分秦國金飾片。(圖片由甘肅省文物局提供)
03
我國對於非正常手段流失海外的文物回流主要有三種形式:回購、捐贈和追索。回購這種途徑變非法搶掠為合法流通,是對中華民族尊嚴的又一次傷害。最好 的方法,是依據國際公約的相關原則作為法理的支撐和道德的支撐,通過外交協調,通過民間交流、學術研究,在一個平等互利相互理解的基礎上,來解決流失文物 的問題,最終促成流失文物回到中國
7月20日,“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歸特展”在甘肅省博物館開幕——32件春秋時期秦國金飾片的“回國路”走了10年,這些文物出自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
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究竟有多少?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因戰爭被劫掠以及盜掘、盜鑿、不正當貿易等非法和不道德的方式,致使大 批中國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間,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有100余萬件。
如此龐大的數量,加之舉証文物來源等技術問題,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艱辛可見一斑。
不主張回購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民間收藏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
據追索圓明園流失文物律師團首席律師劉洋介紹,目前,我國對於非正常手段流失海外的文物回流主要有三種形式:回購、捐贈和追索。
但是,回購價格呈現出不斷上揚的趨勢,使得這種方式引起非議,最大的爭議就是提高了回購的價格。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就曾明確表示,反對回購流失海外文物。
粗略統計,目前,90%的流失海外文物是我國通過回購的方式追回,也就是說,是個人或者機構參與國際商業市場上的拍賣,把文物買回來。我國還成立過流失文物回購基金,用這些基金買過著名畫家韓湟的《五牛圖》、宋代米芾的《研山銘》手卷等。
但是,一路上揚的價格,對流失海外文物低成本回歸設立了一道很高的屏障。比如青銅獸首,上世紀80年代最高成交價是一隻25萬美元,但是保利集團2000年回購的牛首和猴首花去1593萬港元,而青銅馬首的價格是6910萬港元。
單霽翔公開表示:“我們不會用國家的錢來回購被掠奪的文物,因為道理很明顯,今天再在我們的創口上撒鹽,再叫我們用錢來給它買回來無疑是第二次的掠奪,我們不贊成國內的企業或個人去購買被掠奪的文物,應該通過法律追索文物,不應該幫助掠奪者銷贓。”
價格的不正常提高如果成為一種慣性,隻會使流失國寶回歸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未來“回家”的路更漫長。
中國文物協會名譽會長謝辰生也曾有此擔心:“動輒千百萬元的高價回購正在促使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文物古董的價格越推越高,越炒越熱,使得更多的人對文物 市場合法的抑或非法的活動趨之若?。這進一步刺激了那些利欲熏心貪得無厭的盜墓團伙,文物販子的活動更加頻繁、猖狂和變本加厲。”
劉洋亦認同謝辰生的觀點。他認為這種途徑反而變非法搶掠為合法流通,是對中華民族尊嚴的又一次傷害。
劉洋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最好的方法,是依據國際公約的相關原則作為法理的支撐和道德的支撐,通過外交協調,通過民間交流、學術研究,在一 個平等互利相互理解的基礎上,來解決流失文物的問題,最終促成流失文物回到中國。當然,這種歸還是以法律的途徑來解決問題。
法律途徑追索有訴訟的方式和非訴訟的方式,多數業內人士主張的是非訴訟的方式,即外交協調、民間交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