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盧浮宮從未給中國畫家頒獎項 証書為地下商場制作

徐維欣

2015年07月22日14:50    來源:文匯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盧浮宮從未給中國畫家頒獎項 証書為地下商場制作

  近日,法國巴黎一位地方官員証實:“盧浮宮從未給中國畫家頒過金獎或其他獎項”,這些所謂獎項和証書,均是由盧浮宮地下商業場所卡魯塞爾廳批量“制造”或“生產”的,這不免讓許多中國藝術家陷入了尷尬境地。而所謂的卡魯塞爾廳,不過是盧浮宮為解決日常維護資金壓力而開設的地下商業展廳,隻要出錢,誰都可以舉辦任何形式的畫展。

  通過藝術掮客,花上幾萬元,甚至不用出國,就能換回一堆“獎狀証書”和“大師”的頭銜,藝術圈裡似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樂於參與這樣的“生意”,背后的邏輯其實很簡單——無非是對虛榮和利益的追逐。盧浮宮在藝術界的地位毋庸贅述,能夠與其沾上邊,便能為自己安上“名家”的稱號,與傾盡心血的藝術苦修之路相比,在盧浮宮辦展“鍍金”能贏得不明虛實的公眾追捧,而作品在拍賣市場上的行情也會水漲船高,可謂是一條捷徑。

  國內文藝界曾經被“金色”晃暈過眼睛。維也納金色大廳“鍍金”之旅一度在音樂界“如火如荼”,而美術界此風也由來已久。早在2006年,本報就曾報道某畫家通過關系向盧浮宮館長私人贈送一幅個人作品,便宣布畫作成為“館藏”,掐指算來已近十年,此類情況卻呈愈演愈烈之勢。“盧浮宮國際美術展金獎”“評委會金獎”“創意金獎”……如此推陳出新,利用的無非是國內藝術圈中一部分人對於“國際獎項”的盲崇。本質顯露之時,對這種所謂的“金獎”,我們的藝術界怎能不保持高度的清醒和警惕。

  中國藝術家到國外辦展本是傳播中華文化之舉,理應堂堂正正,但無意中竟開創了獲“盧浮宮金獎”的諸多紀錄,這不由得讓人汗顏。誠如專家所言,文化是一個民族、國家的生命體現,也是這個民族能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基因身份証”。在當代人文藝術領域,西方的確有不少值得中國藝術家借鑒學習的地方,但因急於獲得外界認同而產生的焦慮則有可能畸變成“隻要西方贊賞,就能高人一等”的迷信。其實,基於中國源遠流長的文明與傳統,我們完全應該有底氣和資格充滿自信。

  扯下“盧浮宮金獎”的面紗,被晃眼多年之后,也該到“清心明目”的時候了。

(責編:魏欣寧、魯婧)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