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佛像拍賣價正在上升 市場表現屢創新高

2015年05月04日08:40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手機看新聞

  近年來,中國古代佛像投資市場行情一路看好,升值空間較大,特別是高質量的明清金銅佛像,尤其值得收藏投資。而相比投資價值,其文化和藝術價值更甚。不過,由於佛像收藏門檻較高,需要進行系統的學習。建議新入行的藏家,先從近現代佛像工藝品入手,或對某一版塊進行系統性收藏,切忌隨波逐流,單純以增值為目的,失了收藏本意

  近年來,隨著佛教聖地旅游市場的放開和一些以佛教題材為主的藝術品流入市場,無形之中刺激了人們對佛教藝術品收藏的興趣和熱情,而佛像拍賣也對佛教藝術品市場升溫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近日,在紐約舉行的一場拍賣會上,一座“西藏11/12世紀銅瑜伽士坐像”以486.9萬美元的成交價創下西藏雕塑拍賣世界紀錄,引發界內強烈關注。

  無獨有偶,《國際金融報》記者從業內人士口中獲悉,今年開始,內地佛像拍賣結束了前兩年價格持續下跌的局面再次升溫,一些工藝精湛、存世量較少的明清佛像也讓許多藏家們摩拳擦掌,熱情高漲。佳士得拍賣行的一位工作人員就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2015年春拍以來,內地佛像拍賣價格完全是呈直線上升的趨勢。

  市場表現屢創新高

  今年3月,佳士得2015春季亞洲藝術周“錦瑟華年——安思遠私人珍藏”夜場在紐約舉槌,57件拍品取得了6110.75萬美元的成績,成交率100%。其中,中國藏家劉益謙以486.9萬美元競得“西藏11/12世紀銅瑜伽士坐像”。據說,透過X光可見佛像腹中有舍利子。

  這並不是佛像第一次以天價出現在拍賣場中。

  去年12月11日,一尊康熙年制銅鎏金佛像在巴黎德魯奧中心上拍。最終劉益謙以215萬歐元(約合人民幣(6.2028, 0.0000, 0.00%)1650萬元)的落槌價競得,高出估價10余倍。

  據稱,該件拍品高56厘米,豐富裝飾和飽滿造型吸引著藏界行家的目光。雕塑表現的是有名的“無量壽佛”,其閉目盤坐在雙層蓮花座上,兩手持象征入定的禪定印。

  目前,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佛像收藏已經升溫,一些實力雄厚的企業家更是傾力追逐高品質的明清佛像。

  據了解,明清之前的佛像多為高古佛像,即漢傳佛像。而明清佛像多為藏傳佛像。在佛像市場上,藏傳佛像的收藏遠好於漢傳佛像,因為海內外藏家十分重視明清宮廷造像。據悉,明代宮廷造像始於永樂年間,這一時期,宮廷還設置了專屬的造像機構“御用監佛作”,專門負責鑄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到了清朝,宮廷造像的繁榮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兩朝,特別是乾隆時期。其中,明清金銅佛像是當時非常有名的藝術形式,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藝術特點,無論是工藝,還是材質,都十分講究,也最具有觀賞性。資料顯示,明代時期金銅造像迅速發展,形成了永樂、宣德年間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銅造像”,此時的造像面相飽滿、造型優美,藝術水平極高。到了清代,造像則繼承了明代的風氣,做工精細,是藏傳金銅造像的高峰期。

  廣東省集藏投資協會古玩專業委員會主任羅光祿表示,由於明清佛像的工藝精湛,加之存世量較少,所以長期以來,在佛像收藏市場上,這兩個朝代的佛像一直佔據著比較重要的地位。明清佛像不僅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對象,也是一種信仰的存在,更是珍貴的民族藝術遺產,逐漸受到中外收藏界的廣泛關注。他認為,明清金銅佛像或將成為中國古代佛像投資市場的主體,市場行情一路看好,升值空間較大,特別是高質量的佛像,更是值得收藏投資。

  記者了解到,明清金銅佛像近年來在香港和內地拍賣市場屢創天價:2005年北京翰海秋拍,一件明銅藥師佛坐像以1100萬元人民幣成交,創下當時內地拍賣市場佛像成交最高價﹔2006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微博]拍賣會上,一尊明永樂鑄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憑借1.166億港元(7.7511, 0.0001, 0.00%)的成交價轟動一時﹔佳士得2010春拍中,一件明宣德制鎏金銅無量壽佛坐像以7010萬港元成交,為當年開了好頭。同年,一件清康熙大成就者嘎巴拉銅像在北京翰海秋拍以1792萬元成交﹔2011年,北京翰海春拍上也拍了大量佛像,其中有3件佛像成交價逾千萬元人民幣。北京保利在當年秋拍中推出“觀自在中國佛教造像專場”,有63件拍品成交,成交總額高達7388.86萬元,其中有兩件達千萬級別。

  “由於人們對佛像藝術品的追捧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度,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藝術品市場進入盤整期,中國佛像拍賣市場也是在逆勢上揚。”業內人士指出,直到2012年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進入深度調整后,中國的佛像藝術品收藏熱潮才有所降溫。

  只是,這樣的降溫並沒有持續多久。

  2013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一尊明永樂鑄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最終以2.36億港元成交,刷新了中國單體佛像造像的成交紀錄。

  價格尚未出現泡沫

  資深佛像收藏家馬佔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佛像收藏市場迅速升溫,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受佛像拍賣市場火爆的影響。隨著藝術品市場的調整逐漸進入尾聲,相信投資佛像收藏的回報會越發豐厚。

  “其實,在1998年-2002年期間,10至20公分清中早期的佛像一般隻在1萬元左右就可收到,特別精的品類,價格也隻在兩萬左右徘徊,有時候運氣好的話,花個幾千元也能淘到寶貝。”東莞資深佛像收藏家何志堅告訴記者,“相對於同時期陶瓷類、書畫類的紅火,佛像還是冷門藏品,當時是入手買進的契機。”

  而后來,隨著明清佛像的受歡迎程度與日俱增,其價格也是節節攀升。但在何志堅看來,佛像價格的攀升和蘇富比拍賣有關。“第一波漲價是在2006年的蘇富比,收藏家蔡銘超以1.1億元買進了明永樂鎏金釋迦牟尼坐像。第二波漲價也是在蘇富比,60多公分的明永樂鎏金銅佛突破兩億港元”。

  明清佛像屢創天價,一個問題也被擺在大家面前——佛像市場是否正在被人為炒作?

  “天價是有對比性的。”南京收藏家協會會員李太義告訴記者,“很多時候,對於天價這個詞,我並不贊同。因為這個價格對於那些熱愛收藏的人來說,並不是無法接受的。這些用來做藏品的佛像都是極具歷史價值的藝術品。它不是生活必需品,所以價格高昂也只是針對屬於它的圈子中的人,無需過度擔心。”

  專業人士也指出,雖然近年來佛像價格大幅上漲,但是與書畫、瓷器、玉器相比,佛像藝術品價格還未出現泡沫。

  “從投資角度來看,佛像收藏應該還具有較大的升值空間。現在入場,算是比較合理和合算的時候。”李太義說。

  北京翰海佛像法器部首席鑒定顧問一西平措也對佛像收藏市場無泡沫的說法表示贊同。他表示,雖然前些年很多藝術品的價格一直在拔高,但佛像市場在2006年以后就一直比較理性,沒有炒作,也沒有藝術基金進場,佛像市場還保持自身穩定的發展軌跡,不至於大起大落。

  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黃春和也認為,與其他收藏門類相比,佛像自身承載的文化分量比較厚重,需要藏家有較系統的知識儲備,所以收藏門檻相對較高,炒作起來不太容易。另外,從宗教層面來講,一些炒家可能對通過炒作佛像來獲利的行為還是有所忌諱。

  “據我的觀察,這個市場完全是依靠藏家和投資者的追捧發展起來的。”一西平措說,但現在真正的佛像收藏家不到5%,很多人上拍賣會買佛像,投資的心態相對比較重。

  但在羅光祿看來,比起投資價值,佛像的收藏價值更多體現在其文化內涵上,藝術價值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其投資價值。比如明早期的漢傳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較適中,身軀飽滿結實,線條簡潔流暢,豐腴而不虛,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簡的外衣形成對照,富有整體感。而縱觀近幾年的佛像拍賣專場,比較常見的除漢傳佛像之外,藏傳佛像的拍品更多。據了解,明清伊始,藏傳佛教在內地開始大行其道,連帶著藏傳佛造像也開始流行中原。出自這個時代的佛像,代表了藏傳佛造像成熟的藝術特點,工藝和材質都更為講究,也更有觀賞性,所以在市場上一直受到藏家的青睞。

  相比而言,內地宮廷的造像注重整體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則注重遠視效果,喜歡鑲嵌各種礦物,包括綠鬆石、青金石等,有的隻在臉部鎏金或貼金。而同為藏地造像,受克什米爾風格影響的造像,多以黃銅鑄造,澄黃亮麗,他處少見。同時,眼與白毫常以白銀鑲嵌,唇部和衣紋喜歡用紅銅鑲嵌,使整體造像顯得非常華麗。

  有收藏者認為,隨著國內藏家收藏水平和境界的不斷提高,以及對佛像藝術認知的逐漸回歸,佛像收藏未來的市場潛力也會越來越大,因為佛像除了收藏,還往往寄托著藏家美好的願望,收藏佛像,也代表著一種精神上的回歸。

  “我們周圍不少做生意的朋友,近年來開始玩沉香、戴佛珠,這似乎成了富裕起來的階層尋求精神支柱的一個趨勢。由此來看,這輪佛像上升並不是一種炒作,因精神寄托導致的收藏通常會比較穩定。”一位收藏者對記者如是說。

  隻有懂得方能入手

  那麼,對於收藏者而言,如何收藏、判別佛像的價值呢?

  對此,上海佛像收藏家周毛弟認為,佛像尺寸越大則價值越高。此外,宮廷鑄造的比民間的價值高。而在藏傳佛像裡,忿怒相比寂靜相價值高,菩薩裝高於佛裝。另外,品相也是衡量價值的重要標准。面相、手相、腳相是最能體現雕刻工藝水平的地方,這三相如果都好,那其他方面也必定是很精致的。

  資深藝術品鑒賞與投資顧問梁曉新也表示,應當收藏那些傳承有序、具有稀缺性的佛像。品相必須相對完好,鎏金少脫落,雕工精巧。如帶損傷、鏽斑或部分有被腐蝕痕跡的話,升值潛力則會大打折扣。此外,佛像的開臉要有神韻。如觀音像通常慈眉善目,雖然眼睛多為微閉,但是安寧和諧。要留意人物的飄衣是不是夠流暢,還要看手部是否精致,最后才看比例。

  而佛像的大熱也讓一些不法分子打起了主意。一些高仿甚至是臆造品佛像讓很多剛剛跨入佛像藝術品收藏市場的新人吃了虧。

  “有的把不同年代、藝術風格和流派的特點生硬地湊到同一件東西上,比如將明代的服飾搭配在唐代的開臉上,再坐在清代的蓮花座上,真是時空錯亂,‘關公戰秦瓊’。”藏家胡先生說。

  “所以,要收藏佛像,首先要了解佛像文化知識,如果對相關的佛像文化知識沒有深入的了解,單憑借外觀很難判斷佛像的真正價值。”李太義告訴記者,佛像不同於金器銀器,辨別的手段直接了當,去鑒別一尊佛像,是需要不斷學習和摸索的。

  據了解,業內普遍認同的鑒定要點可歸納為以下六點:一看面相和體形,二看手印和坐姿,三看標識和坐騎,四看細部和裝飾,五看材料和質地,六看銘文和題記。以銅佛像為例,其材料主要有青銅、黃銅、紅銅,不同時期所採用的材料也不盡相同。比如清代乾隆時期,因為國力強盛和皇室對佛像的崇奉,這時造的佛像用材特別好,上手有特別沉重的感覺﹔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則要輕許多。再者,銘文與題記則是佛像本身提供給藏家的表層鑒定方法。一般來說,佛像上的題記從佛像一出現就有了。例如,明代有“大明永樂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清代則為“大清乾隆年制”款,這兩個朝代隻有這3個款識較多,其他年號一般不刻款。

  此外,佛像的面相和體型、標識和坐騎、手印和坐姿、細部和裝飾則能從細節來輔助藏家作出鑒定,不同年代的佛像均有其特色在內,一般經過對比判斷,就能為佛像定名,對其價值作出判斷。

  羅光祿補充道,鑒別佛像還要看其所呈現出來的色澤,年代越久遠的佛像色澤越陳舊。佛像由於人們長期供奉,其顏色的光潔度必受影響,即使如鎏金的銅佛像,外表雖然金光閃閃,但整體的顏色仍透著暗淡。而新的鎏金銅佛像雖然經過作舊處理,但缺乏歷經歲月的自然感,其顏色在光線的反射下,折射回來的光線較刺眼。其次是工藝的對比。古時候佛像的制作受當時生產工藝的限制,每件作品的細節部分都經過較為細致的雕塑技法處理,而現代的仿制品或多或少會吸收一些現代的生產工藝,因而在手工藝的處理上,仿制品遠不如年代稍久遠一點的佛像,多帶有銅鑄佛像上機制打磨的極有韻律的加工痕跡,尤其是佛像的底座,幾乎都能找到加工痕跡。

  “其實,對於一般的贗品,很好判斷。那些粗制濫造、細節處理模糊或交代不清、有拼湊痕跡或留款新穎的一律不收就可以了。”李太義指出,但對於高超的作偽手段,需要廣博的文化知識和豐富的市場經驗才能看出其中的不協調之處。

  對此,有專家建議,“對於實力雄厚的藏家,建議聘用顧問為其參謀。國外的買家購買佛像大多通過顧問進行,顧問憑借專業的知識和豐富的市場經驗會為買家提供最便捷的信息和服務”。

  做有意義的收藏

  鑒於佛像收藏門檻較高,年代稍微久遠一點的精品動輒上萬甚至數十萬,其收藏鑒賞需要豐富充足的佛學知識和判斷能力,羅光祿建議剛入門佛像收藏的新手,可以挑選一些近現代的佛像工藝品。“近現代的佛像價格普遍比較低,一般幾千塊錢就能買到,工藝方面雖然不能和明清的精品相提並論,但也不乏有好的作品出現”。

  在李太義看來,藏者的收藏目標也很重要。“新入行的藏家要趁早確定目標,對佛像的某一版塊進行系統性收藏,切忌隨波逐流、隨心所欲”。

  “其實,為什麼收藏,收藏佛像的目的是什麼,也很關鍵。”上海的佛教藝術品收藏家白玲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佛像是不同的,在面對一尊精美的佛像時,不僅要欣賞其所代表的庄嚴、尊崇之美,還需要對其背后的人文價值細細體會。

  “如果說收藏佛像是為了日后增值,這樣的收藏就有些暴殄天物了。”在白玲看來,收藏帶來的不僅僅是財富的增值,更多是精神世界的享受,過度在意財富則丟失了所謂的收藏本意。

  梁曉新也表示,“最近三五年,市場中出現了一些新生代的收藏者,他們有比較高的起點、相對專業的知識和學術背景,隻有懂得其價值的人才能做有意義的收藏,才能推動歷史文化的傳承。”

(責編:張卉、魯婧)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