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二年生於日本的戴澤先生,是在粉紅櫻花雨撒落的三月末,誕生於黑瓦青石牆的古老京都。繽紛亮麗的色彩似乎打從出生就注入了戴澤的心中,之后他步上可盡情表現色彩的藝術道路。從此鮮紅、艷黃、翠綠與粉白成了他畫中與生命中跳動的色彩。
戴澤先生的父親是當時高級知識分子,曾編撰辭典、創辦學校等,生長在書香世家的他從小喜愛繪畫,因受同學、師長的鼓勵而決心投考藝術系。一九四二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大一時,徐悲鴻的一場演講深深震撼了他,演講中徐悲鴻提出“黃 樹四川人”面對現實的寫實主義觀點,這種藝術觀念深植於戴澤之心。到大四時,他才正式受教於徐悲鴻,而在油畫人體課中了解色彩之調配與光線之運用,從此他成為徐悲鴻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一九四六年先受徐悲鴻之推薦至國立北平藝專任教,后當徐創建中央美術學院時,戴澤即跟隨至中央美院任教,直到退休。一九五三年徐悲鴻去世,戴澤身為最年輕的治喪委員,籌備其遺作展、幫助成立“徐悲鴻紀念館”並修補徐悲鴻的代表作《傒我后》。
戴澤的繪畫藝術早期受徐悲鴻、傅抱石等多位中央大學先生影響,吸收了法國學院派、印象派與中國傳統水墨之精髓,別開生面。晚年在歷經時代動亂之后,心境豁然開朗,大量使用亮麗的色彩與飽滿豐富的層次,桌上嬌白的水仙、鏡前艷紅的玫瑰,或窗外青綠的風景,都代表著心境轉變與歲月流轉而駐足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