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整理_韓鳳石
《藝術與投資》:您對華辰今年秋拍油畫雕塑部門3200多萬的成交總額和66%的成交率,這樣的結果滿意嗎?是否達到了之前預期的標准?
甘學軍(微博):這個結果不能說不滿意吧,老實講,按常態來說,成交了一半就算是成功的拍賣。只是說這些年書畫之類的市場,被弄得火爆至極,好像不成交90%以上不算是成功似的,實際上拍賣作為一個中介的交易市場來講能夠有一半的成交,其實就是一個很常態的成功的狀態,所以成交率66%,我想作為一個一般狀況下的拍賣應該是成功的。
《藝術與投資》:油雕這個部門的成總額和成交率在整個部門中算是排在前面的,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甘學軍:從現在整個宏觀藝術品市場來講,它的結構是不平衡的,中國書畫一枝獨秀,而且佔到了60%、70%的成交額,這對於一個成熟的市場來說,是不正常的。因為從歐美市場的經驗來看,當代藝術在市場上成交的比例是比較高的,比如說德國,我曾經問過德國的同行,當代藝術在德國的成交大概在60%左右,而我們現在整個市場當代藝術的份額大概在10%左右,這就形成了很大的差距。但是,中國有中國的國情,比如中國的書畫生產量之大,歷史之悠久,藏品之浩繁,這個大家不用說,肯定是佔市場的主角,但是這個比例相差太大了,這是作為業者需要努力去改變的。我們主觀的努力是一個方面,同時,還依賴於我們整個市場的發展。比如,我們在做油雕專場的時候有意推出了年輕藝術家、新生藝術家的板塊,我們想貫穿一個理念——“收藏就在我們身邊”,收藏是我們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在實行這種收藏理念的時候,當代油雕的收藏和投資就是最好的方式。因為隻有把收藏跟你的生活情趣結合起來,這個收藏的行為才是最穩定的,而且也是最持久的。所以,我們想營造這麼一個收藏文化,在油雕這一部分,我們覺得是可以實踐的,是可以得到成效的。
《藝術與投資》:在今年華辰的秋拍中,老油畫部分的成績很突出,這是由哪些因素所造成的?
甘學軍:這是相輔相成的,當我們把收藏引入到生活方式裡邊去,引入到人們的生活情趣裡邊去,它就會帶動客戶去尋求藏品的內在價值,會在拍賣場裡邊形成這樣一個氛圍,很微妙。老油畫具有很好的學和歷史的沉澱,有美術史的線索和背景去遵循,關注學術方面的客人多了,老油畫自然就會受到關注。
《藝術與投資》:收藏老油畫的藏家的身份大概有哪幾類呢?
甘學軍:因為老油畫現在價格不高且比較穩定,所以,多數是中產階級收藏。並且,還不是老年的中產階級,而是新生的中產階級,比如說企業的高管或者是一些比較有文化素養的一些人等等。老油畫有一個很好的氛圍,就是它的價格不高,但是與生活又聯系緊密,比如在西洋式的別墅中選擇懸挂老油畫,去布置、去裝飾是非常適宜的。所以,這些拍品在20萬、30萬之間也不是很貴,對於一個中產階級來講,既經典又有裝飾效用,選擇老油畫再合適不過了。
《藝術與投資》:年輕藝術家中一些已經被市場認可的作品依舊保持良好的成績,但是有一些並沒有那麼幸運了,這說明什麼呢?
甘學軍:這個現象現充分說明了比較穩定的一級市場的操作,對於二級市場的支撐是多麼重要。陳可也好,王光樂也好,都是有很好的畫廊在為他們做推介和市場的運作,所以,他們就比較穩定。對於藏家來講,對於市場的參與各方來講,這是一個比較安全的、有把握的、明晰的一個地帶,所以,他就會比較輕鬆或穩定地持續這樣一個狀況。而其他的新人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在市場的推介上,需要更廣泛的認可,需要更多的平台去展示。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就可以看出一級市場也就是畫廊業有多重要,我經常講,我作為拍賣人要為畫廊業正名,就是拍賣有今天這樣一個局面跟畫廊業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畫廊業的發展就沒有拍賣今天這樣的成就。
《藝術與投資》:如果一些業余藏家想購買年輕人的作品,他們要做足哪些功課呢?
甘學軍:首先,要常去798,去逛逛畫廊,我覺得逛畫廊是最直接的閱讀、最直接的對藝術的體驗,你可以不喜歡這個畫,可以不喜歡這個畫廊,可以不喜歡這個藝術家,但是不妨去體驗體驗,這是很重要的。其次,是去逛博覽會,博覽會也是一個最集中學習的地方,認真地逛一天博覽會會對中國當代藝術創作有一個很真切的體驗和了解。然后,就是多看看拍賣。對於一個業余的來進行收藏和鑒賞的人來講,畫廊、博覽會、拍賣會多走走、多逛逛,其實就是最直接的學習、最有成效的學習,之后,再去購藏一兩件,就是最真切的體驗,實際上沒有什麼玄妙的,藝術是需要體驗的,經典的藝術是有感染力的,你有這方面接受感染的意願,藝術自然會感染你。審美的過程,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心靈關照,產生這樣的關照自然就會有這樣的收藏欲望和價值判斷。審美體驗產生價值判斷,最后產生市場價格,來實現收藏。
《藝術與投資》:還是要長期觀察。
甘學軍:是長期的觀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對一些藝術的基本常識、審美常識、鑒賞常識、美術史的知識的了解也是需要的。
轉自2011《藝術與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