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根雕 少女
十八羅漢核舟
彌勒
太湖邊不遠處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村落,即便在秋深漸寒的時節,仍一派熱意。村子裡偌大的停車場天天塞滿,道路兩側也處處是車,車主中不少是前來購買核雕的本市外市顧客,更多的則是聚集此處前來雕核的從業者。
舟山村的村民不可能出門打工,自產自銷橄欖核雕是他們最好的生計。這個村子核雕傳統可以追溯到晚清民國,不同的姓氏形成了不同的核雕流派,在長時間的消沉以后,核雕近十年突然得到了市場的青睞,村民們紛紛重拾刻刀,雕刻時光。這三四年間更是蓬勃旺盛,核雕四散輻射,從業者不計其數,外村的、外鎮的,隨后是外地的,紛紛涌入這個行業。
有個現象最能直觀反映手藝普及程度——農村裡青年女子紛紛加入核雕大軍,一些孩子在假日裡也學做核雕手藝,周邊村子初中、高中或中專甚至大學畢業的年輕人都很快進入這個行業。
歷史上凡有女子從事傳統雕刻,技術精湛者常被文人津津樂道,因為這樣的例子很少,但女子從業在今天繁榮的核雕界可謂司空見慣。據舟山村的核雕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宋水官介紹,橄欖核雕基本是夫唱婦隨的局面,丈夫做這行,妻子大多也在做,目前從業者比例已經接近1:1。“女子做這個很合適,因為說到底,橄欖核雕是細作生活,要收拾得精致,這是她們的特長。”
有些家庭,男的做手藝女的做生意﹔也有的家庭,女的做手藝男的做生意。就手上本事而言,誰說女子不如男?
於是舟山村便有了那一個個伏案操刀的女子,她們自信地揮洒才藝,用靈巧的雙手制作出一件件精致的作品。《收藏閣》本期介紹的胡小蘭頗有代表性,她有著讓丈夫自嘆不如的雕刻技術,而且這位十幾年前嫁入舟山的四川妹子入鄉隨俗,從竹根雕順利轉行做核雕,更見証了舟山核雕的影響力。
胡小蘭有一手
讓老公都羨慕的技術
都說胡小蘭的悟性好,作品贊,真的,她做核雕也沒幾年時間,手下的功夫卻相當了得。
胡小蘭雕刻方面的童子功還是從老家帶來的。四川宜賓多竹,竹根雕刻是那兒的一門絕活,順著竹根形狀,依形而為,順勢而動,竹根就變成了諸如壽星、財神、羅漢、美女、蘿莉,應有盡有。胡小蘭出生此地,也便沾了此地的靈氣,雖然雕刻挺累,但畢竟有年輕人特有的靈氣,很快掌握了雕刻技術。
胡小蘭舅舅在光福當兵,二十年前她來探親,在舟山村見到了核雕。這門手指上的藝術與竹根雕刻大異其趣,然而畢竟都是用刀刻出來的,而且讓她怦怦心動的是,核雕真精致,更合女孩的興致。當時可沒想到,緣分天注定,1997年她嫁到了舟山村,從此也與核雕結起了緣分。
老公叫顧正華,作為舟山村人他很早就學會了核雕,只是正逢市場低迷,他一度轉攻紅木雕刻,幸好還是刀口謀生的活兒,技術並未撂下。待核雕興起時他又重操舊業,作品頗受業界好評。
然而胡小蘭一做核雕,上手沒幾年,顧正華這個核雕“前輩”就覺得自嘆不如了。核雕講究精致,細巧,惟妙惟肖。顧正華說:妻子的作品處理得更精致,更具靈氣,這份天賦讓他都十分羨慕。
大概與年輕時的竹根雕有關,胡小蘭最喜歡和最擅長的是人物雕刻。一串新完工的十八羅漢橄欖核雕,是她近來的得意之作,羅漢雕刻是舟山橄欖核雕的傳統項目,但每個人做出來感覺都不同,細微之處玩家自然能感知。胡小蘭這串羅漢根據核的形狀,用浮雕手法將人物以立體方式呈現,十八個羅漢各有法器,特征明顯,衣褶自然,表情生動,尤其妙在神態各異,喜怒哀樂在雕刀下生動呈現,每個人的性格似乎都有跡可循。同行看了,也都說這串東西不得了!
胡小蘭還做了一艘核舟,這和常熟《核舟記》所載王叔遠的小船全然不同,她是將自己擅長的十八羅漢安在了船內。“曾不盈寸”之地,要容納這麼多人物並非易事,尤為難得的,這些人物各有動作和表情,可謂方寸間自有天地。打開每一扇窗戶,裡頭都有一個羅漢露出身形,真是別有驚喜啊。
心無旁騖,眼睛和心思聚於刀尖,不急不躁,按部就班,細細收拾,讓核子最大程度呈現美感。手藝有時候就這麼純粹——一路到底的用心,直至綻放美麗。
春生 文/攝
圖片均為胡小蘭作品。
胡小蘭1976年生於四川宜賓,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工藝美術師,現任蘇州市核雕藝術家協會理事,舟山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
作品《雙面“十八羅漢”手串》獲“2010中國(合肥)工藝美術精品展覽會”優秀作品評比金獎﹔《十八羅漢核舟》獲2011年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暨古典家具收藏品博覽會“中藝杯”優秀工藝美術作品評比金獎﹔《觀音》獲2011年第九屆全國工藝品、旅游品、禮品博覽會“中藝杯”金獎,《鐘馗》、《九龍戲珠》獲2013年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暨古典家具、收藏品博覽會優秀作品評比金獎。
來自:城市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