鏤金義甲
看慣了清宮劇的女孩,必然對其中太后皇妃鳳冠霞帔、搖曳生風的滿清服飾印象頗深,很多人可能會想,為何這些養尊處優的宮廷女子,在無名指和小指上套上一個細長又雕鏤刻畫的指甲套,舉手投足之間有些做作,頗似戲曲中的蘭花指。其實,這種指甲套又稱護指、義甲,並非古箏演奏者所佩戴的義甲,且不獨為滿清貴族所獨有,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
古代女子之所以在手指上戴義甲,其實和現代女孩美甲一個道理,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纖纖玉指一直是重要的審美意象。《詩經》中描寫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便是經典的古代美女形象了。而由歷代文人騷客創作的“纖纖擢素手”、“指如削蔥根”等詩句更是數不勝數,都是描寫女性手指之美的。正因為如此,古代女性對自己的手呵護有加,且蓄甲以增加其美感。基於這一獨特的審美考慮,我們在收藏品中可以看到歷代的女性義甲,且材質多樣,十分精巧。義甲絕大多數以金、銀制作,有少數為琺琅或銅質,也有採用玻璃、玉石的,不過流傳不多。義甲戴時可用幾個,也可將十指全部套上。
如今我們在博物館和收藏市場上所常見多為清代義甲,而義甲在清代的盛行則於審美之外,更多地體現地位權勢。清代女性蓄甲主要為了顯示他們不須勞作,身世非凡,而指甲的長度無疑代表了地位的高低。清代的王妃貴婦等有閑階層的女性,生活舒適清閑,更把蓄指甲當作一種樂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便是權傾一時的慈禧太后了,據《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一書中描繪:“慈禧愛留指甲,尤其是一雙手的兩個無名指和小手指,最長可達七八寸,當然其他如拇指、食指、中指也愛留指甲。為了修飾保護好這一雙手指甲,每天要用溫水浸泡和用剪子修理,並特制了各色指甲套,戴罩在手指上,切切實實地保護好,以免受到外來損傷。給慈禧特別加工定制的指甲套有鏤空嵌絲琺琅的,也有純金的,名貴已極。”由是可見,慈禧酷愛蓄甲、護甲,且各類義甲必備,算是一個資深的“義甲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