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國外博物館如何玩轉3D技術

2013年08月30日08:38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國外博物館如何玩轉3D技術

游客使用iPad欣賞文物的3D影像

游客使用iPad欣賞文物的3D影像

梵·高博物館展出的梵·高畫作復制品

梵·高博物館展出的梵·高畫作復制品

  幾年前,好萊塢大片《阿凡達》讓人們對3D技術不再陌生。如今,3D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不僅停留在營造立體的視聽享受,3D掃描、3D打印、數字化3D等應用方式已逐漸進入文化領域。在國外,很多博物館開發並利用3D技術,為游客提供更逼真的參觀體驗。

  足不出戶暢游虛擬展館

  近年來,隨著網絡3D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建立了3D虛擬展館。法國盧浮宮是第一家把藏品從展廳搬上網絡的博物館。早在2004年,盧浮宮就把3.5萬件館內公開展示的藏品以及13萬件庫藏繪畫放到改造后的網站上,並提供法語、英語、西班牙語和日語4種版本的3D虛擬參觀項目。用戶隻需進入盧浮宮的官方網頁,便能在家裡完成一次3D虛擬參觀。建立虛擬展館的直接效應是盧浮宮網站的訪問人數持續上升。推出當年,網上瀏覽人數已與實際進入盧浮宮參觀的游客人數持平,達到600萬。2012年,盧浮宮網站的瀏覽量突破1100萬人次,比去年全年實際接待的游客人數還多100萬。

  新加坡Visual Factory公司旗下的Cybermuseum平台是專門針對博物館建立的一個國際性3D互動虛擬博物館平台。該公司與新加坡國家遺產文物局合作,為亞洲文明博物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新加坡美術館等6家文博機構創建了整套的3D虛擬在線展廳,世界各地的用戶可以通過這一平台參觀新加坡的知名博物館。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Cybermuseum平台下的虛擬展館百分百還原了展館內的陳設,並強調用戶的參與度。參觀者不僅能用欣賞圖片的方式逛博物館,還能像玩網絡游戲一樣,選擇一個代表自己的虛擬角色,輕擊鍵盤或鼠標在“館”內行走,仿佛置身於真實的博物館裡。更為貼心的是,參觀者並不是孤零零一個人在游覽,通過選擇與其他用戶在線聊天等功能,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可以一起暢游這個虛擬世界。

  交互技術讓藏品觸手可得

  出於保護文物的需要,博物館中的藏品大多“隻能看不能摸”,而交互式3D技術或許能彌補這一遺憾。英國倫敦皮特裡埃及文物博物館在創建藏品的3D影像和開發交互式3D技術上走在前列。皮特裡埃及文物博物館收藏了約8萬件藏品,是世界上陳列埃及和蘇丹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之一。為吸引游客、增強游客的體驗度,皮特裡埃及文物博物館與倫敦大學學院合作,借助3D激光掃描技術,制作出高品質的3D藏品影像。博物館還將3D影像帶來的立體視覺效果與動作識別技術相結合,力圖讓游客實現“不僅看得到,更能摸得到”的雙重體驗。

  今年7月,皮特裡埃及文物博物館又推出了一個名為“尼羅河之旅”的iPad應用程序。參觀者隻需用iPad上的攝像頭掃一下館內一幅特制的尼羅河遺址地圖,各遺址上出土的文物就能以3D影像的形式一一出現在屏幕上。游客可以通過觸摸3D影像,體驗翻轉、放大等效果,全方位地觀賞文物。該應用一經推出,立刻受到游客尤其是年輕人的歡迎。博物館方面日前表示,將進一步拓展該技術,開發在智能手機上運行的類似程序。

  如果游客還是覺得不過癮,一定要切身感受藏品的觸感、重量和輪廓,那麼正在建設中的英國化石標本3D數據庫值得期待。據介紹,英國地質調查局目前正與威爾士國家博物館、劍橋塞奇威克博物館、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展開合作,開發化石標本在線3D數據庫,涵蓋了英國所有文博機構的化石標本。

  今年8月,該數據庫已部分上線。等到完全建成時,約2.1萬個標本都將配有高品質的3D圖像和可隨意旋轉的3D模型,參觀者可以在交互式界面下對模型進行旋轉、放大和下載。隻要有一台3D打印機,一個立體的三葉虫標本實物會立刻呈現在游客面前。

  3D掃描“活現”館藏名畫

  經過7年多的研發,日前,荷蘭梵·高博物館與富士膠片公司聯合開發出一項能精確復制畫作的3D技術——浮雕體層攝影術。這項技術由3D畫作掃描技術與專業的高分辨率印刷術結合而成,被復制的畫作被稱為“活現”。在梵·高博物館和富士膠片公司雙方專家的密切監測下,復制品的尺寸、色彩、亮度和質地都被盡可能精確地再現,以達到與原作無限接近的品質。

  採用這項技術復制出的梵·高作品有5件,分別是《怒放的杏花》、《向日葵》、《麥田》、《烏雲籠罩下的麥田》和《克裡希大道》。“這是名副其實的新一代復制品,因為它們採用的是3D技術。如果你是一個門外漢,那麼幾乎看不出與原作的區別﹔如果你是一位鑒賞家,也許能發現其中的差別。”梵·高博物館館長阿克塞爾·魯格說。由於技術相當復雜,“活現”每天隻能制作3幅,且館方規定每幅真跡最多隻能制作260幅仿制品。

  目前,梵·高博物館正計劃利用這項技術創造收益。據介紹,復制品均對外出售,每幅售價2.2萬英鎊。雖然不算便宜,但魯格表示,這些高精復制品將售給那些真正喜愛梵·高畫作的人。除了出售產品賺錢,博物館開發此項技術還有教育目的。出於保護名畫的考慮,博物館收藏的梵·高系列畫作原本隻能被有限的觀眾欣賞。如今,公眾與名畫接觸的機會大大增多。參觀者現在不僅能夠走近梵·高的畫作,還能觸摸它們,這對視力受損的人來說也是好消息。(疏 影)

(責編:赫英海、張卉)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