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費解的潤格証書--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讓人費解的潤格証書

范美俊

2013年07月08日08:45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今年3月,《揚子晚報》刊登的一篇題為《牆上的國畫》的報道頗有意思,說的是南京一棟房屋拆遷時因一幅畫在牆上的國畫的估價問題引發的官司。某畫家在朋友家牆上創作的國畫將隨著房屋拆遷被毀掉,價格認証機構認為補償價格應按平方米算,值2萬多元﹔而畫家卻說,畫作都是按平方尺算的,依照某“辦公室”為其頒發的“書畫潤格証書”標准,自己的畫每平方尺價值6000元,總價值200多萬元。畫家把該價格認証中心告上了法庭,認為對方估價方式和估價結果侵害了他的名譽權。一審敗訴后,畫家又選擇向南京中院上訴。

據媒體報道,該畫家出示的“書畫潤格証書”顯示:“您的國畫作品在國內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幣)”,認証機構為“中國鄉土藝術協會文化藝術辦公室”。這位畫家的國畫作品在國內價值幾何姑且不論,其“潤格証書”在此時卻派上用場,不知他二審能否勝訴。

潤格証書在書畫市場中一直走俏,著實讓人費解。在網絡上,各種設計精美的潤格証書讓人大開眼界,這些名稱不一的証書,包含書畫家的姓名、照片,核心內容是認定潤格為每平方尺××元(或美元)。當然,少不了一個或幾個大紅印章,頒發機構是某書畫家協會、某認証中心,有的還帶有國徽圖樣,給人以官方、權威之感。

多年前,不少防盜門上印有“公安局指定”字樣,而現在這種字樣基本不見了。原因很簡單,指定本身就不合法,在現實生活中也無效,小偷看到這樣的防盜門並不會繞著走。那麼,誰有資格來認定一個書畫家的潤格?就筆者了解,雖然全都號稱權威,但目前並沒有一家針對畫家潤格的權威認証機構。由於書畫市場的獨特性,書畫價格無法由政府、工商、物價部門給出規范,這也給潤格認証機構提供了謀利機會。有些証書上有沈鵬、靳尚誼等名家的印鑒,甚至啟功、徐邦達等過世的古書畫鑒定家也被借用在當代畫家的潤格証書上。而對於這些“權威”認定機構,目前顯然缺乏監管和必要的清理。

顯然,潤格認定所考察的內容應包含藝術家的學術水平、社會知名度、影響力和市場接受度等綜合情況,最終給出其書畫作品的價格。書畫家本人將潤格定高定低是他自己的事,前提是有真實的買家。現在的問題是,炒作虛假潤格等現象已經讓藝術市場變得烏煙瘴氣。

藝術品非生活必需,其價值存在“一錢不值”和“萬錢不賣”兩個極端。藝術品的價格無法像普通商品那樣准確地定位市場價格,也不必非要認定一個“潤格”出來,而不少書畫潤格以平方尺為單位計算,這本身就是問題。藝術家有不同的藝術發展階段,即便是同一階段創作的書畫作品,也會因題材、材料、是否原創、應酬等情況影響到某一具體作品的藝術水平,怎能認定出一個放諸四海皆准的潤格呢?

如今的藝壇充斥著各種名不副實的東西,如泛濫的評獎、廉價的“大師”以及來路不明的“主席”。就筆者的觀察,這些潤格証書的擁有者多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書畫家或是藝術愛好者,他們往往急切地希望以此來証明自己作品的價值,因此也甘願被這些鑒定機構所蒙騙。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些書畫家知道,隻要肯花錢,獲得一個“天下最偉大的藝術家”的証書也不是難事。

既然從事藝術行業,就應多花些功夫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有了一定水平以后,再去培育自己的市場也不遲。但大量低級的潤格証書大行坑蒙拐騙之道,進而有大量書畫家樂意被騙,並試圖一勞永逸地以一張看似炫目的証書繼續招搖過市……這背后的社會文化問題,就不能簡單歸咎於一紙証書了。

(作者為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副教授)

(責編:魯婧、赫英海)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