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石城縣的硯台是中國十大名硯之一。其石胚因藏於深澗,溫潤如玉,易發墨而不損毫,儲墨不涸不腐,更因獨具清晰如繪、酷似中國畫的天然石畫而享譽海內外。
失傳百年 重現於世
江西石城硯以石中有花紋圖案而著稱於世,歷史上也叫龍崗硯。在石城縣的許多舊志上,都有石城硯的記載。清代學者曾興仁的《硯考》一書記載:石城硯開創於北宋,因本邑進士陳恕將一方“九子濯龍”石城硯貢於御用,聖上龍顏大悅,欣然御筆題寫“龍硯”二字,故“龍硯”美名傳承至今。隨著歲月的變遷,石城硯到清末忽然銷聲匿跡,百年失傳。
石城硯起源於唐,名於宋,失於清。1991年,石城縣的賴德廉等文藝工作者根據史料記載,深入石城縣龍崗鄉各村的深山叢林,查資料、訪村民、尋古跡,終於在石城縣龍崗鄉新龍村的一個叫石廳廈的山洞裡發現了古人開採硯石時留下的鑿痕。他挖下幾塊石頭帶回縣城,請來幾位文化名人與專家進行鑒定,最終確認這就是舊縣志上記載過的龍崗硯石。賴德廉用自己簡單的工具花了近三個月的工余時間,終於雕制出了第一方硯台——《雙龍嬉珠》硯,失傳數百年的石城硯,終於重見天日。
殫精竭慮 一鳴驚人
石城硯重放異彩的消息傳開后,客居上海的石城籍人士江華基欣喜若狂,他義無反顧地投身於石城硯的恢復、挖掘工作中,先后到紅絲硯廠、歙硯廠、玉山硯廠等地考察學習,還到上海、福建等地向民間雕刻師拜師學藝, 1998年江華基父子倆回到家鄉石城縣開始埋頭制硯,並創立“痴硯堂”。
石城硯,石品豐富,石色斑斕,是制硯的上乘之石。石城縣石藝大師賴德廉、江華基等人充分發揮石城硯石的優勢,力求“天人共創”,利用硯石的天然巧紋巧色,精心構思,將詩、書、畫等融入硯石,追求虛實相間、烘雲托月,使得山水雲煙、虫魚花鳥栩栩現於硯台,達到“天公造物,人意臻美”。
2005年 “紀念中國根藝20周年暨中國根石美術精品”展覽會上,石城硯 “江山一統”榮獲金獎。2008年石城硯石制作技藝被入選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11年,石城硯在第27屆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上被授予了“國之寶·中國十大名硯”的稱號。賴德廉也被授予“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稱號。 如今,石城硯的芳蹤遍及全國20多個省份以及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不少愛好者更是慕名而來尋寶。
齊心合力 永世傳承
20多年來,石城縣不遺余力地挖掘、傳承石城硯,使石城硯一躍成為中國十大名硯之一。然而,目前石城硯的開發主要針對有圖案紋理的硯石,這些硯石僅佔總量的30%,還有70%的無圖案硯石未開發,並且硯石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與空間,民間工藝大師的個人力量單薄,且各領風騷,未形成統一品牌,其制作工序費時費力,許多年輕人都不願涉足的現狀,讓石城硯的發展步幅蹣跚。
據考証,石城無圖案硯石下墨如飛、發墨如油,其性能介於端硯與歙硯之間,可以將這些無圖案硯石開發成供日常使用的硯台。此外,石城硯的發展與傳承還需當地政府在項目、資金、稅收、土地等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硯石人才培養機制與科學合理的長遠開採機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從事石城硯的制作,讓石城硯永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