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荷鸂鶒(國畫)46×96.4厘米 元代 張中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張中,元代畫家。字子政,又名張守中,江蘇鬆江人(今屬上海市鬆江區)。畫山水師黃公望,擅花鳥,多以水墨點簇暈染,墨花墨禽能具五色六彩之妙,生動而富韻味。傳世作品有《芙蓉鴛鴦圖》、《垂楊雙燕圖》等。
鸂鶒是一種類似鴛鴦的水禽,體形大於鴛鴦,喜歡雌雄並行,因其紫羽多,故民間俗稱“紫鴛鴦”。該幅畫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池塘中一個典型的場景,營造了靜謐而又安詳的氣氛。畫面上寫深秋荷塘一隅,兩隻鸂鶒正在近水的堤岸上小憩,雄鸂鶒瞪著炯炯有神的眼睛,威風凜凜地直立著,像是在為一旁臥著的雌鸂鶒站崗放哨。雌鸂鶒匍匐在地,樣子有些疲憊,它側著頭向天空眺望著。襯景裡,幾株蒲草隨風搖曳,婀娜多姿﹔一旁一棵枯荷荷梗彎曲,低垂的荷葉像一把雨傘,在微風中舒展著身姿﹔而臨近的飽滿的蓮蓬張揚的樣子,又象征著一個收獲季節的到來。
此作的創作方式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有獨到之處,在細節的處理上頗有新意。鸂鶒的羽毛用干筆點?之后,再用淡墨用干濕不一的筆觸暈染,產生一種蓬鬆的質感。雄鸂鶒的身上罩著一層淡淡的朱紅色,這一鸂鶒特有的體表特征在墨色交融之中,顯得更加典雅華麗。雄鸂鶒的頭頂羽毛隻用一筆寫出,簡潔明快,立體效果明顯。這濃重的一筆與雄鸂鶒臉部大面積的空白在色彩關系上形成強烈對比,使眼睛的位置更加突出,顯得爍爍有神。作者用筆的功力相當深厚,像蒲草、荷梗這些長線條的勾勒,勁健洒脫、神完氣足,沒有絲毫的滯澀感。坡石之間的一蓬青草,筆道沉穩厚重。流暢的水紋線條輕鬆飄逸,筆勢舒緩自然。圖的右下邊,兩棵折斷的荷梗在水中反映出依稀的倒影,這樣的處理方式在古代繪畫中並不多見,可見作者對所描寫景物的觀察是相當細膩的。還說明,明代顧復評價張中的繪畫“元代寫生第一”還是有根據的。 (美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