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坍塌、梁架腐朽的張作相官邸中院正房 唐大華 攝
年久失修、雜草重生的“小姐樓” 唐大華 攝
位於遼寧省錦州市太和區新民鄉唐庄子村小嶺子機場附近的張作相官邸,為遼寧省2008年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日,有文保人士稱,已有92年歷史的張作相官邸常年無人看管、年久失修,現已破敗不堪。遼寧省錦州市文保處處長王朔向記者表示,由於該官邸位於部隊大院內,產權也歸部隊所有,導致文物保護和維修無法開展。而據記者了解,因為被佔用導致破壞的文物,在全國為數不少。文保專家表示,佔用文物如何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相關條款有明確規定。而真正要將保護落到實處,還需要相關部門依法履行應有職責。
張作相官邸:昔日精美大方 今日面臨坍塌
1922年4月28日,第一次直奉戰爭拉開帷幕,一周之后,以奉系的失敗而告終。深受觸動的張作霖與時任27師師長張作相商議,對手下軍隊進行正規化軍事訓練,並由張作相主持修建錦州北大營金屯。北大營共修營房2000多間,外圍高牆,內有士兵營房、軍官宿舍和講堂、操場、射擊場所等,主要訓練騎兵、步兵、炮兵。張作相在營造北大營的同時,在小嶺子機場建起了這座官邸。
從官邸十分講究的修建可以看出張作相當時非常用心。它坐北朝南,四周筑有青磚圍牆,南北寬約200米,東西長約150米,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院子中部有條東西走向的路,將整個建筑群劃分為南北兩院,北院為內宅,南院為外宅。北院四隅各筑有3層封閉式角樓炮台。南院的多數建筑已蕩然無存。
北院由3個小院落組成,從東向西依次排列。這3個小院落各具特色,最有特點的是東院正中的二層小樓,這就是“小姐樓”。“小姐樓”是傳統的硬山式建筑,面闊5間,一層前檐柱間用花牙子相連,下置雀替,二層檐柱間設欄杆,柱間置雀替。樓頂正中置清水脊,覆小青瓦,古朴秀美。中院則為四進式宅院,各建筑均以石灰岩條石砌出台基,青磚墁地,磚雕生動優美,甚為精細。西院建筑以硬山式為主,院中部建有紅磚二層樓1座,坐西朝東,呈“凸”字形,造型美觀大方,西側有網球場和游泳池。
然而,當年修建精美的官邸目前保存現狀卻令人堪憂:龐大的建筑群荒廢多年,屋頂、院子裡長滿雜草,大部分房屋都成了危房,滲漏腐蝕多年,不少附屬建筑已經坍塌,沒塌的也已殘破不堪。
北院四隅的角樓早已坍塌。“小姐樓”年久失修,屋頂長滿雜草,滲漏腐蝕嚴重,不少頂棚已經脫落,多處牆體明顯開裂。中院的宅院損毀最為嚴重,幾乎所有房子都遭受雨水腐蝕,兩側回廊基本坍塌。最后一進院的正房塌了一半,地上堆積著已經坍塌下來的房屋木料,多數已經腐朽。院內西側的游泳池長滿雜草。
西院的門樓保存狀況較好。然而,隨著雨季的到來,這處古建筑群再不採取防護措施,即將面臨毀滅。
歸屬部隊,文物保護困難重重
“張作相官邸是遼西地區現存為數不多的近現代古建筑群,氣勢宏偉、建筑精美,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王朔說,目前該官邸為遼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錦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遼寧省文物保護專家組曾推薦其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朔介紹,張作相官邸的保護是當地文物部門一直關注的事情,遼寧省和錦州市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為此多次提出提案和建議,希望推進該官邸的保護工作。“但是新中國成立后,張作相官邸一直被某部隊佔用,起初保存狀況還不錯。后來部隊將其廢棄后,就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造成了現在殘破不堪的局面。”王朔說,該建筑群在部隊大院內,歸屬於該部隊,當地文物部門對其進行管理、保護維修都很困難。
“我們之前也做過一些嘗試,比如將張作相官邸從部隊大院中劃出來,作為一處獨立的宅院進行保護。但是該部隊的一條主要道路從這處宅子中穿過,將其分為南北兩院。如何將其獨立出來,很不好操作。”王朔說,近幾年,文物部門也在一直努力推進對它的維護。2011年初,當地文物部門邀請了遼寧省文物保護專家對該建筑群的部分建筑進行了測繪,制定了初步維修方案,就是為以后的維修保護工作進行必要的前期准備。
“但是現在有兩個問題亟須解決。”王朔認為,一是遼寧省或者錦州市人民政府需要與該部隊或者沈陽空軍協商,允許文物部門進入營區對該建筑群做全面調查勘測,制定出維修保護方案,並報請遼寧省文物局批准。二是在此前提下,爭取維修資金,對其進行文物搶救性維修。
“最好可以由文物部門來管理張作相官邸。”王朔說,張作相官邸由文物部門管理后,可以建成一個民國時期的民俗博物館或者軍閥文史館,形成一種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這將會對錦州乃至遼寧省文化遺產事業的繁榮以及旅游經濟發展產生重要意義。”
被佔用文物的“保護之殤”
新中國成立時,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一些老建筑被分配給單位使用。時過境遷,這些老建筑面臨著兩種不同的命運:一是單位不再使用后就處於無人管理、無人維護的境地﹔二是仍然在使用,卻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不見舊時模樣。
張作相公館屬於前者,而后者的例子也不勝枚舉。比如近日記者去北京市海澱區成府路南側的一條小胡同探訪有103年歷史的清華園火車站時發現,曾是京張鐵路駛離北京的第二站、現為海澱區的文物普查登記項目的老火車站已經被租戶改造得面目全非。據了解,20世紀80年代,清華園火車站被當做鐵路局的職工宿舍,后被出租。現火車站內住著四五家住戶,其中一家為小飯店,清華大學以及附近公司的外賣大多出自此處。記者在現場看到,火車站周圍堆滿了破沙發、電動車等物品,一側牆面張貼著“此房出租”的小廣告。為居住、做生意方便,住戶對屋內進行隨意改造,比如其中一間屋內已用白色瓷磚裝修一新,並被改造成二層小樓。
據了解,當年住在這裡的鐵路局老職工將其出租時,兒女並不知曉,后來老人去世,火車站就被租戶長期佔用。海澱區文化委員會也為清華園火車站的保護做過不少努力,但是一直沒有進展。“鐵路局不管,房主根本找不到,讓這些租戶搬出去,他們要找你拼命,能有什麼辦法呢!”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使用人負責修繕、保養﹔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所有人負責修繕、保養。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有損毀危險,所有人不具備修繕能力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幫助﹔所有人具備修繕能力而拒不依法履行修繕義務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給予搶救修繕,所需費用由所有人負擔。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張之平認為,《文物保護法》中已經規定得很清楚,需要相關部門負起責任,按照法規對文化遺產實施保護。
但是現實的情況是,被佔用文物處於無人管理或者無法管理的狀態。張之平認為,導致此現象出現的原因很多,包括相關部門沒意識到保護它們的重要性,或者意識到了但是不重視,“管理部門不作為、經費欠缺、對相關領導缺乏監管等也是造成其保護不力的重要原因。”(記者 李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