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拍以來,藝術品無底價拍賣問題不斷熱鬧起來,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也不少,可謂是見仁見智。為了更好地分析與認識藝術品無底價拍賣的一些問題,我們對藝術品無底價拍賣的興起原因進行一些分析。概括地講,人們關注藝術品無底價拍賣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從2011年秋拍開始,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進入一個調整過程,特別是2012年秋拍,人們對整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期望值大幅度下調,在這種情況下,某些中小型拍賣公司便推出了一系列針對中低端收藏客戶的市場服務措施,以刺激、推動拍賣市場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也是拍賣企業的一種市場策略。
其次,無底價拍賣主要針對中低端收藏人群,中低端收藏人群在整個收藏人群中佔有很大比重。由於參與的人群眾多,更有利於提升拍賣公司的拍賣業績。
第三,無底價拍賣的成交率很高,不設估價,參與人群多,從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無底價拍賣的高成交率。
第四,無底價拍賣風險很大。拍賣公司推出的這項服務,一般標的都是中低端藝術品,在這種情況下,標的物容易出現魚龍混雜的情況,因此就要求購買人對標的物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和分辨能力,購買人如果以“撿漏”的心態進入的話,就很容易因為圖一時的便宜,買到一些品質無法保障的拍品。
當然,無底價拍賣存在的局限也是明顯的,最為突出的就是有可能打亂拍賣在藝術品市場交易體系中的基本定位,即價格制訂平台的作用。拍賣這種交易形式,是一種藝術品市場的定價工具,如果將這種定價的決定權交由購買人,拍賣業在藝術品市場交易體系中應有的價值與作用就會大打折扣,不僅僅是無底價拍品的品質保障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大大降低了拍賣交易的效率,與此同時,交易的安全性及方便性也會出現非常大的問題。如果無底價拍賣被大面積地推行,對拍賣業建立起的核心價值與作用無疑是一種極為殘酷的摧毀與重創。無底價拍賣作為拍賣企業的一種市場行為,多是在市場環境不好的情況下推出的,以此吸引收藏家更為廣泛的參與。拍賣企業是一個競價定價服務的平台,不僅要對藏家負責,也要對賣家負責,要保護好雙方的利益。盡管在市場疲軟的情況下,它有可能激發拍賣市場的購買力,但也不應過度渲染。作為拍賣公司而言,應該更多地將主要精力放在藝術品市場交易體系所確立的主要業務定位上,為藝術品市場提供更為便捷、有效率和安全的交易平台,並以此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體系是在長期的市場實踐過程中形成並不斷完善,並不是一種隨意的行為。作為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體系中的一種強勢的交易形式拍賣,在整個市場交易體系的發展中,起到了一種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同時,由於拍賣市場的這種強勢的表現,也助長了人們給予藝術品拍賣附加各種影響,以至拍賣不斷地向其他領域跨界,不斷地向其他領域整合資源。衡量一種交易制度是否處在一種好的狀態,或者說,是否正在發揮正的能量,取決於以下3個大的方面:第一,交易制度是不是推動了交易過程的方便、是不是推動了交易過程的高效,以及是不是推動了交易制度的安全性,是評價一項交易制度是否合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准。根據這個標准,我們發現,拍賣業在這種強勢的引領過程中,私下洽購、無底價拍賣,以及拍賣的拍品過多、過雜等,種種形式和現象,對其他交易體系的擠壓是明顯的。這種擠壓是正常的發展趨勢,還是在低水平層面的重復或者是惡意競爭的結果,判斷的標准隻能是它是不是推動了交易過程的更方便、更安全、更有效。第二,在藝術品市場交易體系的發展過程中,每一種交易制度,每一種交易體系畫廊、拍賣、博覽會等等諸種交易形式與制度,各自的定位、規則與流程,都是在長期的市場交易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這種形成與進化也是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與修正,並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的。第三,拍賣業出現的這種跨界的問題,我們主要的評價標准還有另外兩點需要進行分析,首先看是否真正地提升了拍賣業的核心競爭能力,而不是一種外延性的拓展與擴張﹔其次是這種跨界,這種對其他交易制度的擠壓,是真正地出於市場的需要,還是由於他們佔有了市場競爭有利地位,佔有了市場更多的優勢資源,以其先發優勢對其他交易體系與制度進行侵蝕與不公平競爭的結果。以上分析的這3個方面,是我們評價拍賣業目前這種跨界好與壞、對與錯的一個重要考量,當看到拍賣業的種種所謂業務運營過程中,在創新層面上出現新問題的時候,應該從上述這3個向度上去理清、去認識、去衡量,而不是一味地去贊揚或批評。
為此,更應該強調的是,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不要在無底價拍賣的變奏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干擾了自己前行的步伐和步調,要更加勇敢地直面問題、直面困難,找准自己的定位,按照增強自己核心競爭力的發展方向不斷地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