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千年的積累,我們文化中對珠子的認知程度應該說是非常高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願意說“珠圓玉潤”、“珠光寶氣”、“珠聯璧合”。隻不過我們今天對珠子的理解跟古人有一點差異——今天一般認為珠子一定是圓的,而實際上還有方珠子﹔另外圓也有兩種,一種是標准圓的,還有一種是扁圓的,比如算盤珠。再早期的珠子,比如說遼代盛行的管形珠,就是長形的。
清代朝珠
清代規定官員上朝的時候必須佩戴朝珠
上圖是一串標准的朝珠,大家看清宮戲可能都比較熟悉。上朝的時候,從皇帝到大臣都必須佩戴朝珠,這是清代的規矩。
這三小串珠子有一個很奇怪的名字——“紀念”,名字具體的來歷我們不是很清楚。朝珠的構成有著深刻的含義,除了紀念的含義外,108顆琥珀珠代表一年12個月﹔4顆翡翠大珠子叫“節珠”,象征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垂於背后的佛頭、背雲,寓意一元復始。
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它垂下來三串,是不對稱的:一邊雙串,另一邊一串。有人說一串代表十天,那麼這三串就代表一個月,也是一種紀事方法。男性佩戴的時候要求雙串的在左邊,一串的在右邊﹔女性正好反過來,也就是“男左女右”。注意看皇帝的畫像,雙串的都在左側,一串的是在右側﹔但是皇后佩戴的是反過來的,一串的在左側,雙串的反而在右側。用黃帶子穿的部分叫“背雲”,就是佩戴的時候它在身后。材質是琥珀的,大概是三品官佩戴的,相當於省一級干部。
珠子的材質與官級相關,皇帝才能佩戴東珠
珠子的材質反映的是佩戴之人的身份地位,清代對什麼身份的人佩戴什麼樣的朝珠是有嚴格規定的。史書上記載,皇帝、皇后、皇太后、皇貴妃以及妃嬪,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員,皆可佩戴朝珠。但根據等級身份不同,朝珠的質地亦不相同,隻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能佩戴東珠。此外,朝珠還有青金石、碧璽、瑪瑙、紅藍寶石、貓眼石等多種寶石材質。
現在已經很難買到成串的朝珠了,因為清代滅亡以后,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認為那個朝代是腐朽的,所以它的很多東西就被人為剪斷了,然后拆分了挪作他用。現在很多朝珠的絛帶都不是原來的,而是按照古制后配的。
我們對珠子文化的研究遠遠不夠。一般人可能都認為,只是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特性的珠子而已。但實際上,在中國乃至人類的文明進程中,珠子文化從來都沒有消失過。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珠子也是無處不在的。它可以是圓潤之美、柔光之美、溫和之美,可以呈現出各式各樣的美態。
遼代瑪瑙水晶珠 遼代天河石簪花金珠
賞析
這串遼代的瑪瑙水晶珠(上圖),距今1000多年了,但是它的裝飾風格是后來新加的,那時候珠子的穿法不是這樣,這是按照現代的穿法重新穿的。契丹是一個游牧民族,而游牧民族對身上的裝飾都比較講究,他們對珠子的感情有時候高於農耕民族,到今天為止也是這樣。
這是一串遼代的天河石簪花金珠(下圖)。它和那串瑪瑙水晶珠明顯不同,它非常暗淡。這是一種很特殊的石材,叫天河石,穿制的方法也是現在新的設計,古代也不是這樣。注意看,它的耳環是不對稱的,就要求做成這樣。這個珠子看上去暗淡無光,但是很多人就喜歡這種暗淡無光的,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希望它發出光芒的。
鑒賞學堂
1
“隋侯之珠”的故事中,隋侯的寶珠是如何得到的?
A。大蛇相贈B。漁人獻寶C。祖傳之寶D。大蚌遺落
馬未都評:這裡的“隋侯”不是隋代的諸侯,而是“隋國的諸侯”。戰國時代,除了我們大家已知的七國,還有很多小國,隋國就是其中之一。隋侯姓姬。據古籍上記載,他有一次出行時碰見了一條受傷的大蛇,按照現在的說法,他很愛護動物,給大蛇涂了藥,並幫它包扎起來,然后就把它放掉了。過了若干年,有一次他在船上,趕上狂風大作、天昏地暗,這時候河就開了,出現了一條口銜寶珠的大蛇。大蛇把寶珠舉起來,送給了隋侯。隋侯遇到這條大蛇的時候是傍晚,天已經昏暗了,這顆珠古籍上記載叫“明月珠”,就是夜明珠。
答案:A。大蛇相贈
2
“夜明珠”指的是什麼?
A。珍珠B。銀珠C。金珠D。石珠
馬未都評:在古代,夜明珠又稱夜光碧、明月珠等。夜明珠在中國文明史中是最具神秘色彩的珍寶,並為皇家私有。夜明珠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早在史前,神農氏就有石球之王,號稱“夜礦”﹔春秋戰國時代,有“懸黎”和“垂棘之碧”,價值連城﹔秦始皇以夜明珠陪葬,在陵墓中以代膏燭。最著名的要數慈禧口含的那顆為保尸身不化的夜明珠了,據說此珠夜間百步之內可照見頭發。那麼為什麼把夜明珠說得這麼玄呢?這個很簡單。歷史上,黑暗中的光源必須用火,火有一個特性是不能直接觸摸,一摸人就灼傷了。而隻有這種夜明珠可以攥在手裡,它沒有溫度卻又有光線,這個對古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試過拿著一個不大的夜明珠貼在紙上,它的光線足以讓人看見紙上的字,所以古人就覺得這東西太神奇了。
答案:D。石珠
3
清代官員的朝珠有多少顆?
A.99顆B.101顆C.108顆D.180顆
馬未都評:朝珠是清代獨有的一種禮儀,上朝時才佩戴,它是從佛珠演化過來的,所以它的珠子的數量就保持了佛珠本來的數目,即108顆。
我們在前面提到了朝珠的品級。最高品級就是皇帝佩戴的,這在清宮檔案裡記載得非常清楚,就是東珠。東珠就是珍珠,滿族發跡於白山黑水之間,黑水珠就是指黑龍江流域生產的珍珠,他們認為是家鄉出產的,所以認為東珠最好。東珠也叫北珠,因為它產於東北方。
答案:C.108顆
4
“掌上明珠”這一概念最早出自以下哪位的作品?
A。屈原B。傅玄C。白居易D。曹雪芹
馬未都評:首先看屈原,我們查遍屈原的著作,也沒有找到過這個概念。再看晉代的傅玄,他寫過一首《短歌行》,其中說“昔君視我,如掌上珠,何意一朝,棄我溝渠”。意思就是說,過去你看我的時候像掌上明珠似的,而今天怎麼又把我扔到溝渠裡了呢?這是一個很悲哀的概念。我們今天說“掌上明珠”一般是指女兒,而傅玄那時的概念跟我們今天的意思還不大一樣。
第二個引入這個概念的人是白居易。白居易是“香山九老”之一,活到了75歲。但他人生有一個遺憾,他58歲的時候,曾經得過一個兒子,他取名叫阿崔,結果這兒子在3歲的時候——也就是白居易60歲的時候——夭折了。白居易寫過“豈料鬢成雪,方看掌弄珠”,提出了“掌上明珠”這個概念,而且他不止一次在詩歌中提過。他在《哭崔兒》中寫道:“掌珠一顆兒三歲,鬢雪千莖父六旬”,說的是“我的兒子才三歲就去世了,跟掌中珠似的,但是我已經60歲了,頭發都已經白了”。
最后是曹雪芹。大家都知道,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林黛玉的父母視她為掌上明珠。
我們從這整個過程的排列中可以看出來,“掌上明珠”最早是一個珍重的概念,慢慢由男孩子演化到女孩子身上。今天我們一般說“掌上明珠”就單指女孩。
答案:B。傅玄
(據《醉文明》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