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藝術品鑒定需權威機構)
近日,文化部在其官網上公布了一份《文化部關於加強藝術品市場管理工作的通知》,據通知內容,文化部將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湖南和陝西五個省(市)開展藝術品鑒定管理試點,研究藝術品的鑒定、評估等藝術品市場第三方服務機構的管理方法和制度,規范藝術品市場秩序。與此同時,北京市文化局批准了五家單位成為北京藝術品鑒定試點單位,分別是北京雅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中國書畫》雜志社、北京東方雍和國際版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中國檢驗認証集團北京有限公司和中傳華彩(北京)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至此,國內首批由政府認定的藝術品鑒定機構的試點名單出爐了。
這兩則消息一經公布,就在業界引起廣泛關注和評論。
眾所周知,我國的藝術品市場問題很多,其中贗品大行其道,令不少藏家和機構頭疼不已。有專家直言,書畫市場的贗品達九成。這一現象的背后,一方面是鑒定機構的缺失,另一方面,沒有完善的法規來約束市場,也沒有明確的監管部門來管理市場。
藝術品真偽鑒定、價值幾何,該由誰說了算?如今北京市有了五家正式公布的鑒定評估機構,不過細察之,這五家中沒有一家是文博機構,有幾家是開發研究藝術品認証技術的公司,還有一家是媒體。他們是如何入選的?他們將依賴何種手段保証鑒定真偽結果的權威性?如何收費?鑒定程序如何?如何評估藝術品的價格?由於沒有進一步細化的說明,這五家鑒定評估機構的權威性存在爭議。雖然說“摸著石頭過河”是必須也是必要的,但評估機構的服務是否被認同,則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做出來的,要靠時間與實踐的考驗。
不久前,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藝術品市場管理暫行規定》,首次在國內提出用法律打擊鑒定和評估制假等行為,其可操作性也受到很多人的質疑。要從根本上治理藝術品市場亂象,需要建立並完善鑒定和評估體系,還需要有力的法律和法規保障。這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本周,首屆香港巴塞爾藝博會開幕,來自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間畫廊機構參與了這場盛會,其中,超過50%的畫廊來自亞洲和亞太地區。香港地區的藝術品進口零關稅政策,的確促進了香港的藝術品交易。
本周,中國美術館拿出666件館藏精品,匯集為“與時代同行——中國美術館建館50周年藏品大展”奉獻給觀眾。值得一提的是,在美術館的圓廳展出了大量歷史文獻和美術資訊,在37米長的弧面牆上,還展示了50年來捐贈者的姓名和數百個重要展覽的名稱。讓我們捐贈者致敬,而更好的致敬方式是,精心保護捐贈作品,並經常拿出來展覽,讓公眾分享藝術之美。(祝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