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信札每年上漲幅度為30%--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名人信札每年上漲幅度為30%

2013年05月22日08:15    來源:齊魯晚報    手機看新聞

在日前舉槌的春拍中,一頁魯迅手書《古小說鉤沉》手稿,最終以11.5倍於起拍價的690萬元,被藏家收入囊中,首次現身拍場的曾國藩手書家訓以230萬元人民幣成交。近年來,在藝術品市場趨冷的情況下,名人信札的價格卻一路飆升。

“錢景”看好

拍場“無此不成席”

名人信札,首先是指名人書信﹔除了書信,還包括手稿和文辭,即便條、題簽、隨記、抄錄等。

近10年來,在大的藝術品拍賣市場忽高忽低之下,名人信札的價格卻一路飆升。尤其是在去年藝術品市場趨冷的情況下,名人信札的高價成交體現出它的抗跌性。以2012年為例,朱自清的楷書七言詩札以161萬元成交﹔趙之謙的信札九通拍得120.75萬元﹔趙孟頫(傳)信札十通以299萬元拍出……特別是北京匡時拍出令人矚目的2.16億元“過雲樓”之后,各大拍賣行均開始了對名人信札的細分梳理。在去年12月份的秋拍中,北京匡時趁熱打鐵,重磅推出梁啟超舊藏“南長街54號藏梁氏重要檔案”。這批梁氏秘藏信札,為我們揭示了關於保皇會、立憲運動、護國戰爭、五四運動等諸多歷史往事的隱秘細節,成為這個冷清的拍賣季最令人期待的看點。

業內人士表示,文人類、書札類拍品受到市場追捧,價格邁上新台階。藏家對藏品認識不斷加深,古籍善本市場正在穩步上揚。

知名文獻收藏家滕長富認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名人信札簽名書在收藏界異軍突起,逐漸成為拍場新熱點。隨著更多資本的進入,大大小小的拍賣行也瞅准了其巨大的市場空間,紛紛介入,每次拍賣會均征集大量名人信札,大有“無此不成席”之勢。

價值回歸

每年以30%的幅度上漲

國內名人信札最早拍賣始於1994年,當年翰海秋拍中有一冊15通的徐悲鴻行書信札,約估價10萬元,每通信平均6000多元,但是流拍了。10年之后,也就是2004年,同樣是在翰海,僅僅3通的徐悲鴻信札便以24.2萬元拍出,每通平均8萬元,升值幅度達到10年前的10倍之多。

近年來,名人信札的收藏價值得以最大程度地凸顯,各大拍賣場每年均有幾萬甚至幾十萬元的書稿信札成交。8年前的2005年秋拍,郁達夫致王映霞的8封情書“我很真心,我簡直可以為你而死”以34萬元高價成交。錢鐘書致吳祖光信札,一張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的便箋,不到10行字,真實記錄了錢氏夫婦與吳氏夫婦的惺惺相惜。這幾行小字最終以2.3萬元成交。2010年嘉德秋拍,齊白石囑托葉恭綽將賣畫所得“三百二十四圓七角”匯入他的中國銀行賬戶的書札,以33.6萬元拍出。

不過,最引人矚目的還是兩大拍賣事件:2002年秋拍中,“錢鏡塘藏明代名人尺牘”最終以990萬元成交,打破當時古籍善本的拍賣紀錄﹔2009年春拍中,陳獨秀、梁啟超與徐志摩等致胡適的一批書信,一舉創下744.8萬元的成交高價。同是2009年,國學大師陳寅恪的112件手稿,成交價是285.6萬元,在手稿市場也產生了較大影響。近代佛學家李叔同先生的77頁手稿,拍出了257.6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最近5年,名人信札價格每年至少以30%的幅度攀升。有的名人信札已從原來的一兩萬元飆升到現在的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業界普遍認為,在大宗收藏品交易市場持續黯淡的形勢下,名人書札類依然保持堅挺,這說明了市場對兼具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書札價值有了更充分的認識,書札的自身價值正在回歸。

珍貴史料

“小品”見証歷史

目前名人墨跡的收藏非常熱,尤其是近現代比較活躍的名人的信札、墨跡被廣為追捧。比如,胡適、郁達夫、梁啟超、周作人的信札價格,早已遠超同時期的書法大家。

滕長富認為:手稿信札以及簽名書籍熱既是市場價值的體現,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互聯網時代,電子文本取代了手寫文本,傳承上千年的筆墨交流漸行漸遠,懷舊成為一種必然。每一通名人信札都是歷史的孤本,藝術家可能會多次重復創作同一題材的作品,但不可能重復寫同一封信,且每一封信都有可能成為了解個案、解讀歷史、還原真相的真實佐証。另外,名人信札,除去撰者本身具有的社會影響力和個人魅力,還包括字裡行間作者本真原生態的思想感情,這都成為藏家追捧的目標。

名人書法與名人信札不能相提並論,因為書法再好,也隻有觀賞價值,而信札則是名人無意為之的“小品”,發乎情而止於書,是作者才情與性情的雙重記載。隨著時光的遠逝,這些名人信札越來越時尚,成為很多藏家重點關注的領域。

在名人信札中,如果書寫者既是名人,又是書法家,其信札無疑就是絕品。事實上,中國書法史上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中,有很多書信,如國寶級作品王羲之的《喪亂帖》與陸機的《平復帖》就是最有力例証。

除此之外,收藏名人信札,其名氣越大、歷史越久,就越值錢,若內容關乎重大歷史,能夠補充正史資料,其價值就會更高。收藏名人信札,其樂趣還在於從中研究發現名人的學識、風骨。比如,有學者研究發現,魯迅習慣用毛筆寫信,而且他喜歡漢魏書法。在《魯迅日記》中,隨處可見他收搜碑帖拓片的記載,廣博的視野、過人的學養,造就了他簡穆古朴的書風。192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的陳獨秀則頗具藝術氣質,從他的信中可見,書法行雲流水,文字激情澎湃,其為人剛烈與性情的孤傲一覽無余。胡適書信的特征則是文雅含蓄雋永,無雕琢。

收藏建議

小心贗品書札

“書者的名氣是收藏書札的首選。”業內人士建議,首先,寫信的人很重要,現在市場上最受追捧的書札,主要是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手稿以及五四運動時期的學者名人,他們都是歷史上很關鍵的人物,所以他們的書札很值得收藏。跟書畫收藏一樣的,書札的內容還講究稀缺性。對於有興趣的普通收藏愛好者來說,首先從身邊熟悉的人物書札原跡入手,如本地名人、藝術家、學者等在某方面取得一定影響的人物﹔其次,關注內容,一般來說,重大歷史事件或學術探討等內容比單純的家書有價值﹔三是對書札的書寫者,或對寫信者與收信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也能增加書札的內涵,提升其市場價值。

此外,收藏書札還要講究品相以及是否保存完整,一般要求信封和信函齊全、無缺頁斷碼等。收藏者還要注意的是,書札的紙質材料等也影響其收藏價值。

此外,業界人士提醒,隨著信札收藏熱度的上升,市場上出現了很多信札贗品,藏家出手時應特別謹慎。專家建議藏家應廣泛了解書札的背景資料,對寫信者、收信者的個人信息,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必須要有深入的了解。

據介紹,目前市場上的贗品多是對名人字跡進行仿造,有的是有母本的克隆,也有的是無母本的仿制。常言道“字如其人”,要辨識信札的真偽,就要深入了解署名者平時的書寫手跡及其為人。收藏愛好者在選擇信札時,要看內容,更要看附件,還要關注系列拍品,以求相互印証,綜合分析。

信札一般不鈐印章,較少有名人題跋,也有不少信札落款不署全名,辨認有難度。信札的來源是鑒別真偽的重要因素,如果是收藏大家的藏品,或者出自作者與出版社相互往來的信函並附有簽發單,或是文化機構處理的文牘,或出自文化名人晚輩之手,則來源較可靠,可信度較高。專家還建議,收藏者多看一些專業書籍,比如《珠還記幸》、《近現代文化名人墨跡選》、《字字璣珠》、《明清尺牘》等工具書以提高修養。

百姓家書也有價值

書信,古稱尺素、尺牘、書牘、簡札等。其中,家書通常是指家人之間來往的書信,至少在兩千多年前,中華民族已開始鴻雁傳書的歷史。名人家書開卷有益,平民百姓的家書亦反映了最基層的社會生活,是一個社會、一個年代的歷史縮影。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通信方式的日益多樣,傳統家書這樣一種延續上千年的文體,正在一點點被電話、手機和互聯網所取代並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保存親情檔案,弘揚家書文化,記錄民間真情,回望那段歷史。

家書並不是中國人的專利。《凡·高家書》收錄了凡·高寫給胞弟提奧的部分信件,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凡·高豐富的內心世界。他生前和身后的命運極富戲劇性。在給提奧的信中,相當一部分談的都是如何才能使自己免於挨餓,整日為生計而發愁,畫作得不到人們的理解和欣賞……透過家書,可以了解到,作為世界一流繪畫大師的凡·高,與人們對他的誤解恰恰相反,他並不古怪,而是與普通人一樣,充滿真情摯意,熱愛生活,追求幸福和光明。(記者 張向陽)

(責編:任文(實習生)、魯婧)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