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瑞:越是提倡創新瑞越要尊重傳統--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龍瑞:越是提倡創新瑞越要尊重傳統

2013年05月10日08:47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談講座
  為研究者提供影像
  龍瑞日前應邀參加中央電視台書畫頻道的書畫講座,該講座系統地從教學角度傳授繪畫的理念和技法。龍瑞很樂意參加這樣的電視講座,“除了完整地將自己的繪畫理念梳理一遍外,還可以與聽講座的青年學生們進行深入交流,相互切磋。期間還有臨摹、創作、輔導、點評等教學環節。”在龍瑞看來,關於書畫創作的影像資料比較少,早些年像老師李可染那輩畫家現在就很難找到拍攝質量較好的影像,實在可惜。現在拍攝技術越來越成熟,將自己的講座全程拍攝下來,也可以為后人研究提供方便。除講座以外,龍瑞還帶著學生進行寫生。
  >>談寫生
  寫生注入自身情感
  對於寫生,龍瑞尤為重視。他談到,從西洋畫的角度來看,寫生比較重視再現自然,寫生的過程往往只是對一個地方局部的再現。但從中國畫的角度來看,首先要“飽游沃看”,對地方環境有整體的觀察和了解,對這個地方了然於胸,然后選擇一個點,帶有主觀地安排進行創作。其次,龍瑞認為“格物”是中國畫一個很重要准則,用“格物”的眼光了解要描繪的對象,“格”拿尺子去量,了解、衡量、比較、感悟,尺子就是我們觀察事物的審美標准。中國畫要把自然界的東西轉換為心中的東西,在轉換的過程中,加上了個人對這個地方文化的一種認知。“比如創作太行山,很多景色很美,在欣賞的時候,對它有一個綜合的了解,例如外在,它的結構、形態、地域特點等,內在,它具有北方什麼審美特征、它的歷史等,所以太行山就具有一種渾厚的特性,要把它提煉出來。”
  在龍瑞的心中,寫生不是單純、簡單的模寫,寫生是個很大的概念,“隻看不畫”也是一種寫生。“寫”中國畫面已經把自然界的形象轉成我們的心象,不是完全自然的景象,心象既是個人的但又是有共識的,此外寫“書寫”之意,表述,敘述,所以寫生不是對一個地方的再現,而是要再加上主觀性,從而得以升華。
  >>談恩師
  銘記恩師“兩本書”
  龍瑞曾師從李可染,因此恩師李可染對龍瑞的藝術之路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龍瑞對恩師李可染有著深深的敬意,“李先生經常教導我們熟讀兩本書,一本是傳統,一本是生活,不把這兩本書讀好,這門藝術是進不去的。李先生也是身體力行,踐行著他的理念,要為祖國河山立傳。”龍瑞認為李可染有一種悲天憫人、愛國之心。他的作品有一種博大、沉郁氣息,有對中國整個河山的審視,“李先生對山水畫的追求,表現的是上個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化精英眼中的河山。但是這種情懷和認知,我們這代人已經沒有了,因為不在一個語境之中,社會不一樣了,那種味道是很深沉的、極有內涵的情懷。”龍瑞認為李可染的繪畫有他自己獨特的中國文化味道,比如描繪江南水鄉,他能把江南的韻味體現得淋漓盡致,或許現代人畫得更具體、細致,但是沒有宏觀的概括力和凝聚力。李可染曾經教導龍瑞,“要比自然界的山大,畫的時候以大觀小,要進得去,觀察細微的東西,同時也要出得來,觀察一個更高的高度,俯視這個地方。”龍瑞在創作的時候經常思考李可染的教導。
  雖然龍瑞師從李可染,但是有人認為他的畫作更具有黃賓虹的風格。黃賓虹曾是建國以后最早成立的美術機構——中國民族美術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長,后來合並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龍瑞是第六任所長,所以龍瑞稱他與黃賓虹有著一定的淵源。在龍瑞的心中,黃賓虹也對他影響極深,“黃賓虹是盡其平生所有的能力和智慧,用中國畫解讀中國文化,他處在一個中國與西方文化交匯的時期,所以作品又極具現代性。所以龍瑞逐漸從外在的形式個性轉向內蘊豐厚的筆墨個性,展現出傳統山水畫那種虛實結合、筆墨交錯的水墨意蘊。
  >>談創作
  傳統坐標指引前進
  龍瑞認為藝術創作是一面鏡子,是對自己的一種觀照,“自我認識、自我修為有多高,鏡子就會把你照出來有多高。”對於龍瑞來說,文化核心就是藝術的功能,但是對於現代來說,藝術功能太簡單化,“應該讓人生轉化為藝術,讓藝術伴隨人生,但是現在藝術的功利性、目的性太強了。”
  對於創作,龍瑞認為前人已經披荊斬棘,有了一定的軌跡,但是還有好多未盡的地方,所以要在這個基礎上細心觀察現在文化價值的取向、當下社會發展動態,把握當下文化追求。“要像象牙塔一樣,下面有堅實的地基,才能建蓋高層。”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延伸五千年,有它的層次,但是現在大家都還不了解,研究得不透徹,他在“構成山水”的現代性研究中,深感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失與斷裂。“傳統就是我們的坐標,我們應該對我們傳統的東西、我們文化中最精華的東西再認識,我們才能知道下一步往哪走。”
  >>談創新
  當代水墨學術缺失
  “正本清源,貼近文脈”是龍瑞在多年前提出的學術主張,他針對的是中國畫因強化現代藝術語言與觀念而弱化了傳統藝術精神的普遍現象。在80年代中期創新思潮的推動下,他用構成法創作的山水畫,努力擺脫寫生山水圖式、大膽探索新法的嘗試,得到人們的認可與積極評價。在龍瑞看來,越提倡創新,就越要尊重傳統,沒有對傳統的深刻了解,創新就會大打折扣,隻有深刻地了解,創新的改變才有價值。
  龍瑞對待創新秉著嚴肅的態度,“所謂創新,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無非搞點特技,比如加點牛奶,或者把畫泡在澡盆子裡再拿出來,這些都是形而下的東西,我們需要有所突破。”龍瑞認為當代水墨的價值體系建構做得還不夠,文化理念嚴重缺失。“表象上是當代水墨,它的當代精神是什麼、文化內涵是什麼、文化機制是什麼,如果只是從技藝上改變,是非常淺薄的。”
  >>記者手記
  少年宮走出大畫家
  初春時節,中國國家畫院的小花園裡草木蔥蘢,生機盎然。當步伐矯健、精神矍鑠的龍瑞老師走近我們時,天色已昏暗,暮色從四圍合攏過來。
  在長達兩個小時的採訪中,與龍瑞老師的交流,讓我充分領略到一位藝術大家的風范,他博古通今,將知識融會貫通,從繪畫談到書法、詩歌、戲劇,從藝術談到當下社會熱點。風趣幽默的言語中,飽含哲思,發人深省。
  龍瑞老師自稱從小就在少年宮學習美術,成長到今天靠的全是勤奮與天分,“我似乎從小就對繪畫有點小天賦。”說到這裡,已是耳順之年的龍老師,驕傲的神情頗似作文獲“優”的小學生。(楊菁)

(責編:赫英海、魯婧)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