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媒體和部分文化學者的反對意見,6日,南京市文廣新局向社會通報:暫停對棲霞區獅子沖南朝墓考古發掘。
為了証明是哪個皇帝的帝陵,所以需要挖帝陵——這就是南京文物部門正在發掘帝陵的終極理由。這樣的理由曾遭致文保人士的強烈質疑。
“墓主人極可能是陳文帝”
4月28日,南京市棲霞區獅子沖新合村北象山南麓,隨著工人的掘進,兩座古代大型墓葬的形制已經清晰顯現。
此地極有可能存在陳文帝墓葬,其中最有力的証據是,大墓南距350米處,自古矗立著一對石獸,東獸為雙角天祿,西獸為獨角麒麟。 這石獸於1988年1月13日被確定為國保單位。
陳文帝陳蒨生於公元522年,卒於公元566年,是六朝裡陳朝的第二位皇帝。
學界公認的常識是,六朝皇帝及王侯陵墓有一個普遍規律,皇帝的陵墓,神道線兩側的石刻是有角的麒麟,而王侯級別,則是沒有角的。
“現在有兩種觀點,一個是陳文帝的墓,一個是宋文帝的墓。”江蘇省原考古學會理事長、著名六朝隋唐考古專家羅宗真介紹。
今年春節前,此次發掘被南京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下稱南京文廣新局)當作“年度重大考古發現”,通報給南京媒體。當時,南京市文廣新局局長陳光亞稱,經過進一步考証,兩座大墓確定為南朝帝陵,“墓主人極可能是陳文帝”。
不挖帝王陵是“鐵律”
“不挖帝陵、工程建設應避開文物保護單位,盡可能不主動發掘而把地下文物留給子孫后代,這些都是考古界通行的基本原則。”新華日報記者王宏偉、南京作家薛冰、南京大學學者姚遠等人,是此次發掘的堅定反對者。
建國初,由於技術處理和保護措施不成熟,明朝萬歷皇帝的定陵被發掘后,大量文物遭到毀滅性破壞。周恩來總理事后批示:今后不許發掘帝陵。1987年、1997年,國務院又分兩次正式發文,強調暫不發掘帝王陵。不挖帝陵成了文博界的“鐵律”。
發掘申請似有隱瞞
媒體調查發現,該局此次向國家文物局提交的發掘申請,似乎刻意隱瞞了墓葬與永寧陵石刻之間的關系。此次考古發掘執照——考執字(2012)第476號顯示,此次涉及帝陵的發掘項目,申報和批復地只是“獅子沖墓地”。
199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就發布了一份名為《江蘇省全國重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的文件,其中第70條提到,陳文帝陳蒨永寧陵石刻的建設控制地帶為“北沿神道延伸約1公裡處小山南麓”,“獅子沖墓地”恰好位於北沿神道距石刻350米的位置。
王宏偉、姚遠、薛冰三人認為,上述文件“間接承認該處為帝陵”,南京市的文物部門顯然應該認識到這一點。
南京市文廣新局宣教處處長金文林說,向國家文物局申報發掘時,的確只是提到“獅子沖墓地”。他解釋,如果在發掘過程中發現了一座疑似帝王陵,這屬於考古重大發現,“及時向上級文物主管部門匯報即可,上級部門叫你停止,你再停止”。
4月22日,國家文物局工作人員在答復王宏偉所提交的信息公開申請時亦表示,發掘申報材料中沒有體現與國保單位相關的信息,“這就可能造成國家文物局的誤判,以為這只是一個普通的發掘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