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萬元翡翠收藏價值不大--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十幾萬元翡翠收藏價值不大

2013年04月22日08:11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現象:

部分商家每周更改標價

在目前的翡翠市場上,“一樣翡翠多個價格”的現象越來越常見,不僅50萬~200萬元的高檔翡翠如此,就連價格幾萬元、幾千元的低檔翡翠領域也時有發生。

一塊糯米種帶色翡翠吊墜,6厘米直徑長度,在廣州廣百、天河城商場中的折后價格在6500~7500元之間,但在北京路光明廣場的翡翠超市裡,1980元“一口價”成交﹔到了荔灣區華林玉器市場中,單品實價則在3500元~4000元之間,成批購買還可享受20%~30%的折扣。

記者了解到,商家在翡翠的定價上有較大的彈性調整空間。天河某商場銷售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平均每兩周都會更改部分翡翠的標價,中檔、低檔翡翠調價幅度很大,上周賣9800元的翡翠,這周可能就標5800元﹔而花紋、大小、質地類同的翡翠,每批新貨的價格也與舊貨截然不同。一般顧客都不會注意到這些調價細節,而這類常規調價還沒有包括多如牛毛的打折促銷活動。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翡翠定價的巨大差異?

探因:

淡季跌價,定價混亂

淡季促銷多,應是最主要的原因。2012年以來,受經濟不景氣影響,翡翠市場進入了寒冬,中低檔翡翠價格紛紛走跌20%~60%不等,部分高檔產品也被折價銷售。但也有一些實力雄厚的商家,依然堅持高價。

而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翡翠定價機制混亂由來已久。與鑽石的“4C”規則(重量、顏色、淨度、切工決定翡翠價值)相比,翡翠缺乏科學的定價機制。一方面,對於顏色、重量、淨度,翡翠市場並無任何的定價標准,商戶大多憑借自己的感覺隨意定性,如“滿綠的翡翠最值錢”、“翠綠、辣椒綠的要比淡綠的好”。

另一方面,華人界普遍以“種”來區分翡翠的透明度與質地,但各地劃分“種”的標准卻大有差別。香港人說的“冰種”一般是內地人說的“玻璃種”與“高級冰種”,而各省之間對於糯米種、糯青種的定義也大相徑庭。

由於定價機制混亂、法律法規缺失,消費者買翡翠受騙后,屢屢投訴無門。業內人士呼吁:翡翠商家應向鑽石市場學習,制定詳盡的價格參考標准。

收藏建議:

參考商場標價入市抄底

30萬元以上才值得收藏

記者從珠三角批發商處了解到:經過一年時間的苦熬,2013年4月以來,翡翠市場的成交量有了比較明顯的回暖,如廣百御雅翡翠、北京路巧福緣珠寶、天河城東方金鈺等4月翡翠環比銷售額都有了100%~150%的走高。理論上來說,翡翠市場已經完成了價格筑底期,有望進入全面回暖期。而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商家的打折、促銷活動依然很多,現在應是逢低抄底翡翠的好時機。

據行家介紹,雖然定價混亂,但翡翠“實價”也並非無從談起,可以對照大城市一線商場的標價來分析挑選。一般來說,大商場中標價50萬~200萬元的高檔翡翠的毛利率在30%~40%左右﹔而20萬~50萬元的翡翠,毛利率則為60%~70%﹔5萬~20萬元的中檔翡翠,毛利率高達70%﹔而5萬元以下的翡翠,毛利率再次降到了50%左右。此外,中間商、加工商的利潤在翡翠售價中佔了20%~30%的比例。

對於市民來說,如果僅僅是為了消費佩戴,對於5萬元以下的低檔翡翠,逢大商場折扣低至4~5折,就可以介入了,這也是他們的“底價”﹔如果是加工企業甩賣,其“甩賣”價格達到商場價格的3折以下,才入場買貨。

如果是買來收藏的,最忌諱買商場標價十幾萬元的翡翠,其毛利率較高﹔而廣地珠寶的項賢彪等業內人士還告訴記者:“類似產品是翡翠市場的主力大眾產品,缺乏稀缺性,不值得長期收藏。”市民不藏則已,要藏就要盡量挑選標價30萬元以上的產品,類似產品才具備質地優勢與較強的升值潛力。((井楠 ))

(責編:任文(實習生)、赫英海)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