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座,真的是隋煬帝陵嗎?--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這一座,真的是隋煬帝陵嗎?

2013年04月19日08:54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新發現的隋煬帝墓為磚石墓,規格不高,頗為寒酸。

  刻有“隋故煬帝墓志”的墓志銘。

  古墓出土的文物鎏金銅鋪首。

  作為隋朝僅有的兩位皇帝之一,生前受萬人朝拜的隋煬帝楊廣可曾料到,他的功過是非竟也成為史學界一個爭議不斷的話題。謚號被定為“煬”,便注定了楊廣在史書中被定格成驕奢淫逸、好大喜功的昏君形象,而事實上,罵名之下的他又有建功立業、有所作為的一面。

  隋煬帝陵此前被發現位於江蘇揚州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然而,日前,在江蘇揚州邗江區西湖鎮的一處工地上,考古人員又意外發現了一座隋煬帝陵墓。消息傳來引起多方關注。

  兩証據直指墓主為楊廣

  據《揚子晚報》報道,新發現的“隋煬帝陵”地處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西湖鎮一個名為“中星海上紫郡”樓盤的中心地段,該樓盤目前正在建設中。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隊在此地發現兩處墓葬,均為隋末唐初磚室墓。而西側墓中出土的一方墓志,銘文中有“隋故煬帝墓誌”字樣,顯示出墓主可能為隋煬帝楊廣。

  在隨后的發掘過程中,出土了4件規制極高的鎏金銅鋪首、金鑲玉腰帶等文物。其中,鎏金的銅制銜環鋪首,器型很大,和金鑲玉腰帶一樣,為典型的皇家規格。這些文物的發現再次印証此墓即為隋煬帝真墓。可惜的是,考古人員在墓葬中並未發現棺槨和骨骼的遺存,為科學鑒定墓主身份留下了遺憾。

  據介紹,已發掘出的西側墓葬南北長4.98米,東西長5.88米,面積僅20余平方米,墓葬形制很簡陋,由墓室、耳室、甬道組成,損毀較為嚴重。可以說連一般古代有錢人的墓制規格都達不到。

  兩座“帝陵”相距6.5公裡

  在此次考古發現之前,曾有一個“隋煬帝陵”,位於江蘇揚州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是由清代大學士阮元發現並加以整修的。墓地有阮元修陵時立的石碑。碑文題“隋煬帝陵”四字,是當時的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寫。碑文右側為“大清嘉慶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撫阮元建石”,左側為“揚州府知府伊秉綬題”。

  業內人士介紹,這種誤判之所以出現,在於唐代以后隋煬帝陵漸漸荒蕪,不為人知。清嘉慶年間,大學士阮元經考証認為,今槐二村的一處大土墩為隋煬帝陵,於是出資修復。

  此次發現的隋煬帝陵位於江蘇省揚州西部,與城北槐二村的“隋煬帝陵”相距約6.5公裡。史料記載,隋煬帝死后,最初由蕭皇后將其葬在江都宮流珠堂,后大將陳棱感念其恩,又將其移葬在吳公台下。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淵以帝禮將其陵遷至雷塘。江蘇揚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隋煬帝在唐初改葬雷塘有明確記載,但現在墓地卻在5公裡外的曹庄被發現,其中的緣由還有待考古發掘去解決。這裡究竟是不是吳公台,和江都宮、雷塘到底是什麼關系,目前仍然是個謎。”

  墓志銘是“鐵証”

  貴為“帝陵”,可揚州此次發現的隋煬帝墓規格比人們想象得明顯要小。僅從現有照片來看,與其他一些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低階層“大戶”墓葬差不多,甚至更小。如此寒酸的墓葬,真是隋煬帝陵墓嗎?

  陝西省一位考古專家說,自己沒有去過現場,但是從新聞報道出來的情況判斷,“(是隋煬帝的墓葬)問題不大”。

  同為帝陵,陝西西安漢陽陵封土像一座山,考古人員僅清理外圍少部分叢葬坑,規模已足以令世人震驚。相比而言,同為帝王的隋煬帝陵墓規模簡直微不足道。對此,這位考古專家說,我國在西漢時厚葬風達到頂點,東漢以后相對“薄葬”。何況,漢陽陵埋葬的是處於西漢王朝鼎盛期的漢景帝,而隋煬帝屬於末代之君,根本無法相比。對於磚石墓是否符合皇家陵墓的規制等疑問,他解釋說,我國西漢以前帝王墓為豎穴木槨,東漢以后改為洞室墓,用石頭和磚砌成,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就是這種磚石結構的陵墓。

  考古專家認為,帶有明確墓主身份的墓志銘,屬於“鐵証”,在以往考古研究中大部分是一致的,“他人沒必要制作一塊別人的墓碑埋葬,墓葬裡的墓志銘都是寫墓主本人的。造假的情況往往隻出現在隨葬品的質量和數量方面。”陝西這位考古專家說。

  山東省石刻博物館副館長楊愛國也表示,古代帝王死后,一般不用墓志銘,而是用美玉制作成的“哀冊”。在揚州發現的隋煬帝陵墓之所以比較“寒酸”,與當時的特殊情況有關。“隻要有墓志銘就沒問題。”他說。

  山東省濟南市文物局原局長、考古學博導崔大庸認為,隋煬帝並非“小墓大主人”的唯一代表,陝西乾縣曾經發掘出唐代永泰公主墓,規格看起來同樣較小。而且,考古証明,隋唐時期皇室墓葬單個墓室的規格都在4至5米見方。要搞清此墓的規格,還必須了解其墓道長度、封土的體量,以及天井的數量等。

  寒酸墓葬的歷史原因

  山東省濟南市社科院副院長張華鬆說,隋煬帝死前已經四面楚歌。到處是農民起義軍,像河南的瓦崗寨、河北的竇建德,山東乃至濟南也是起義軍重要的活動地,其中起義軍領袖王薄佔據今山東章丘、鄒平、淄川交界處的長白山,濟南章丘杜伏威組織的義軍震撼了隋朝的根基。而且,當時,他還面臨軍閥割據、大臣紛紛背叛的境況。其中,王世充佔據洛陽,太原留守李淵及其兒子也背叛了隋朝。在江都(今揚州)的隋煬帝自覺氣數已盡,在一次照鏡子時哀嘆:“好頭顱,誰來砍!”一語中的,沒想到最后他被逼自縊,草草埋了了事。因此,隋煬帝的陵墓肯定不會像政權穩定更替的皇帝規格那麼高。

  據史料記載,公元648年,蕭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將其尸骨送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東側的二號墓是否為蕭皇后墓室,兩座墓葬是何關系?如果能証明二號墓為蕭皇后墓,即可為隋煬帝的陵的真實性提供重要依據。

  相關鏈接

  李淵為何給隋煬帝修帝陵

  眾所周知,隋煬帝這個謚號正是唐高祖李淵加給楊廣的。在謚法中,“煬”的意思有去禮遠眾、逆天虐民、薄情寡義、離德荒國等多種含義,明顯是個惡謚。但是李淵又以帝王的規格,為隋煬帝修建了陵墓。這是為什麼?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學鋒分析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政權的更替總要走一個禪讓的形式,王莽、曹丕都是這樣做的,宋代以后才是通過征伐直接推翻。公元617年,李淵攻入長安,立楊廣的孫子楊侑為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楊廣去世兩個月后,李淵逼楊侑將帝位禪讓給自己,建立了唐朝。禪讓的形式表明,唐朝承認隋朝的合法性和楊廣的皇帝身份,因此才以帝禮安葬楊廣。

  此外,楊廣和李淵本身就是表兄弟,二人的母親是親姐妹。中古時期是世家大族佔統治地位的時代,也可以說是貴族的時代,門閥觀念、家族觀念很強,因此李淵為楊廣修陵是合情合理的。

  有專家認為,楊侑墓在今陝西扶風縣,墓葬封土為覆斗形,這是皇帝和王侯墓葬的封土形制,隋煬帝陵也應如此,而被清阮元考証為隋煬帝陵的槐二村大墓,封土為饅頭形,那應是一座漢墓。(喬顯佳)

(責編:赫英海、魯婧)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