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須戒“貪” 一切上當受騙都源於貪--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收藏須戒“貪” 一切上當受騙都源於貪

趙暢

2013年03月28日10:39    來源:美術報    手機看新聞

原題:收藏須戒“貪”

大凡涉足收藏之人,都會有“吃藥”的經歷。“吃藥”,除了學習不夠、眼力不夠,更緣於“貪欲”作祟。

著名節目主持人、收藏家王剛說過:“貪欲一定要戒。一切上當受騙都源於貪。有時在潘家園就發現,很多人不是來擺攤,而是來‘溜達’的。‘全世界就三個。’‘多少錢?’‘十萬塊錢。’最后講到八千。所以,要不斷克服自己的貪欲,一貪眼睛就模糊。老覺得天上掉餡餅,其實是地下有陷阱。”

王剛拿實例言戒“貪”,頗耐人尋味。可不是?買藏品者何以不首先從邏輯上想想,“全世界就三個”,何以這叫賣者就如此幸運而又擁有一個?既然奇貨可居,可以賣個“十萬塊錢”,最后又何以以“八千塊錢”的低價賣與人?如果不是貪念蠢蠢欲動,誰會花“八千塊錢”去收藏這種天方夜譚式的藏品而做了冤大頭去?

貪欲如潮,一旦制止不住,其便會誘發藏家的多重不良心理,比如,“淺嘗輒止”心理﹔比如,“碰巧‘撿漏’ ”心理﹔比如,“相互攀比”心理,等等。

貪欲洶洶之人,通常都是收藏的急性子。有些人收藏方面的書讀得不多,藏品實物接觸不多,便匆匆上陣了。以這般姿態去搞收藏,又怎能勝算?恍如一個戰士,連槍的構造、機制都不甚了解,連實彈射擊都隻練過一二次,又怎麼上得了戰場?上了戰場,又怎麼殺得了敵人?“商場如戰場”,你要有發言權,你要避免受騙上當,除了讀書學習、虛心請教、躬身實踐,便無捷徑。要知道,“打鐵還需自身硬”,披堅執銳,才是自己最好的“護身符”,也才能在保護好自我的同時作有效的進攻,並勝券在握。否則,一身“紙糊的服裝”加一杆“木頭槍”,豈不一敗涂地?

“撿漏”的藏品,除了文化內涵,往往都是與現實市場拉開價值距離且今后升值空間較大的東西。這樣的藏品,誰不青睞呢?“碰巧‘撿漏’ ”的事,過去肯定發生過。但時至今日,訊息如此發達,收藏隊伍如此龐大,要再“撿漏”實屬不易,而要頻頻“碰巧”,尤其隻期望發生在自己一人身上,那是天大的笑話。其實,真正的“撿漏”故事,隻發生在真正的藏家身上。因為“撿漏”的前提是,被“撿漏”者對所持藏品不甚了了至少沒有十分的把握,而“撿漏”者則火眼金睛、十拿九穩,故而才討價還價、志在必得。能不能碰逢“撿漏”,其實真的並不重要,因為這樣的機率實在太低。重要的是,要戒掉“貪”欲。這樣,你便會集中精力,把功夫花在武裝頭腦上,擦亮眼睛上。肚裡有真貨,還怕與擺在自己眼前的好東西失之交臂?

貪欲,是人類共有的人性弱點。“尤其介入收藏領域后,就會總想,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不是我的呢?”(王剛語)“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不是我的呢?”這種心理,有時更易發生在藏家與藏家之間。可不是?“你有,我為什麼沒有?我為什麼不能有?”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有人便會千方百計去尋覓。殊不知,一些假冒偽劣的制造者,恰恰就是利用了一些藏家的這種“相互攀比”的心理,故而迎你所好、投你所需。據說,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的大罐,全世界存量極微,可報上、網上曝光的竟然為數不少,這其中定然有假。這種假冒品,不就是“你有我為什麼不可以有”之“相互攀比”的產物嗎?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樣的行為不也助推了造假之風,以至而成了“幫凶”嗎?從來,收藏是一種緣分,其可遇而不可求。隨緣,當是收藏之道﹔隨緣,才讓你變得理性、理智。

就收藏者如何戒“貪”,筆者曾求教於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魯迅美院教授、中國著名鑒賞家關寶琮先生。他告訴我:“戒‘貪’,要義在於敬畏。任何值得收藏的東西,都有歷史、文化、審美的內涵。一件物品得以長久保存流傳,其背后都有一個生動的故事。對於收藏者而言,敬畏每一件藏品,其實就是敬畏歷史、敬畏文化。一個心生敬畏而有著文化自覺的人,必然會以虔誠之心去學習它、鑽研它、弄懂它,也必然會以懺悔之心時時刻刻戒貪欲、除雜念、拒歪理。不懂敬畏,便無以收藏﹔不屑敬畏,便沒有收藏。”關寶琮大師的收藏觀,無疑是戒“貪”的一帖良藥。我們虛心涵詠,認真實踐,必大有裨益。

(責任編輯:魯婧、董子龍)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