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新出爐的數據顯示,2011年交易額位列全球第一的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遭遇蒙頭一棍,成交下滑超過一半。
與數據互相呼應的是,國內藝術品市場贗品流行,假畫、假藝術家、假畫院院長、假協會主席、假拍賣、偽出版……可以說是亂象叢生。
針對藝術品市場的問題,民進廣東省委昨日提交名為《關於立法規范廣東文化藝術品市場的建議》的集體提案,提案把脈了廣東文化藝術品市場亂象背后的原因,並給出6道解決病症的方子。
各個環節都有造假
民進廣東省委委員、廣東美協會員許平教授指出,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微博]曾經說過,藝術品必須讓老百姓看懂、能接受才有價值。但目前廣東文化藝術品市場的各個環節,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造假,藝術品與高價、與老百姓無緣基本畫等號,有財力擁有它們的人,往往也難辨其真假。
他介紹了藝術品市場從源頭到下游的造假鏈條。根雕、筆墨紙硯等藝術品原材料的價格虛高,脫離市場價成為商家壟斷價。比如現在市場上100張宣紙的價格,在1000元至5000元之間。而老紙,尤其是明代、清代的老紙更是被炒到天價。究其原因,是因為用其作出來的假畫外行難以分辨。當購買者花大價錢買到贗品,通常想盡辦法拿出去流通,市場上充斥著無法降解的“病毒”。而另外一方面,真偽難辨的藝術品,在國內缺乏統一的權威認証機構,就算被辨別出來,其背后的利益群體也會干預,影響鑒定過程和結果,比如某民國時期著名畫家的畫作,被其后人鑒定為假畫,就算這樣,這批假畫卻擁有國內多家認証機構的“權威証書”。
不單產品造假,人也在造假。各種名目的“職銜”,如“某藝術協會主席”、“某畫院院長”等,催生了以職務標簽和頭銜決定藝術水平的畸形現象。這些假藝術家打著藝術之名從事商業之實,甚至公然允許別人仿冒他的作品,理由是為了給仿冒者一口飯吃。而實際上,造假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已獲利不淺。一些機構和個人通過偽出版和宣傳,將非藝術品和低劣藝術品推向市場,導致市場惡性循環。
這些亂象產生的直接后果是藝術品走不進尋常百姓,藝術品成了投資產品,背離藝術品根本價值的同時,催生了龐大的送禮和投機市場。
盡快立法規范市場
該提案認為,廣東政府需要盡快立法規范管理藝術品市場,以激發藝術家創造力,以保護國民文化追求,以保護投資者權益,逐步淨化藝術品市場,並開出了6道“藥方”。
這6道“藥方”具體包括:制定和頒布法規條例規范藝術品交易的方式和渠道,監管其品質、價格、稅收、售后服務等。在必要的情況下引入公証機構,加強交易過程的承認和監督,盡可能去除價值泡沫﹔對經過確認的贗品制造者、銷售者、對虛假宣傳和夸大宣傳者做必要的處罰﹔設立和規范鑒定機構,用法規條例杜絕鑒定機構與相關利益群體和個人相互利用﹔各級政府文化部門提供藝術宣傳的公共服務,引導並提高公眾的審美和辨認水平﹔逐步建立多元、公共、公平的藝術品市場,讓公眾避免跟風,讓早已成名的藝術家群體作品和民間藝術家、草根藝術家等,享有共同的機會進入藝術品流通領域﹔建立藝術品經紀人制度,培養藝術品代理和營銷人才,引導不同檔次的畫廊、經紀人經營不同檔次的藝術家。
問題根源在拍賣行
省政協委員、著名雕塑家、廣州雕塑院院長許鴻飛認為,問題的根源在於拍賣行。與國外有著高度職業操守和品牌沉澱的老牌拍賣行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國內拍賣界行業不規范,成立門檻低,在暴利的驅動下一哄而上,出現了很多偽拍賣行。“可以說,幾乎每場拍賣會都有假貨,有些假得非常明顯的贗品,拍賣行也不加甄別,拍出來有人要就兩頭收錢牟取利潤,失去了基本的職業道德。”許鴻飛建議,政府一方面要引導社會追求和熱愛藝術的氛圍,另一方面,要著手設立法律法規,從經濟上嚴懲制假售假,吊銷偽拍賣行執照,讓拍賣行賣得小心,消費者買得放心。
省政協委員、深圳古玩城董事長卓少東,正在探討和相關銀行成立擔保機構,專為藝術品拍賣和銷售作擔保。他認為,藝術品市場是國內所有行業中利潤最驚人的市場,它的混亂來自於收藏家急功近利的心態。“藝術品市場本質上應該是工藝品市場,現在已經變成了商品市場。花不多的錢可以買到值錢老古董的貪念害了產業。”他舉例,市場上流通的藝術品,商家往往會開出底價兩倍以上的售價,而實際上, 隻要比底價多幾百塊商家都會願意出手。
卓少東介紹,目前國內缺乏權威的藝術品認証專家,故宮[微博]和各大考古研究院的專家理論功底扎實,往往對具體藝術品真偽難下論斷,同時全國近500個古玩城中,都養著一批眼光精准而毒辣的鑒寶專家,但是他們沒有牌照。如何統一起兩方面力量,整合出一批有法律和擔保機構保証的專家隊伍,是打假的關鍵。此外,經濟上嚴厲制裁制假售假,將是起效最快的渠道。(深圳商報廣州1月2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