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專題>>姜金軍國畫作品網上展廳

文雅在茲  我看姜金軍的畫

2013年01月10日18:31    來源:人民網-藝術收藏頻道    手機看新聞

吾徒姜金軍的畫寧靜清和、恬淡雅致,具有典型的文人畫氣息,吾甚愛之。

在成為我的研究生之前,他就曾跟隨我到山裡去寫生,那時的他雖筆墨稚嫩,卻顯出獨特的構思與想象力,從那時就隱約看出他對山水畫超出常人的熱愛與表達能力。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金剛經》

“諸佛妙理, 非關文字。”《壇經》

“論畫以形似, 見與兒童鄰。——蘇軾

“有時游戲三味……妙悟不在多言。”——王維

上述是我多年教學的基本思路,姜金軍在成為我的研究生后,勤奮有加,並巧妙地將這些理論運用到繪畫練習與創作中,是以其繪畫既具有筆墨之趣味,又見出文化之品格。畢業后又順利考取范曾先生的博士,以范公爍破古今之眼光,能入其門者,絕非庸庸之才,范公當年以一管之筆,建東方藝術大樓,樹東方藝術之大旗,其意即在弘揚東方文化之鴻門正學,姜金軍銘記此訓,為學治藝更加努力鑽研,在范公門下,眼界大開,胸次大開,對東方藝術之宏旨,已了然於胸,其人其畫為范公所激賞,信不虛言矣。

拙以為,姜金軍的畫有三點長處:一曰靜氣﹔二曰簡淡﹔三曰古雅。

一:靜氣。

庄子雲:“水靜則明燭須眉, 水靜猶明, 何況精神?”中國畫貴靜氣,如禪宗之於禪定,畫呈現靜氣給人一種舒適的美感,使觀畫者如飲寒泉,透心清爽,消盡煩亂情緒。通常我們所說“有禪味”或稱作“逸品”的畫大多因為得了靜氣,古之文人作畫,其意往往並不在畫,怡養性情而已。近人多數以畫營利,名?利索,競相馳逐,故其畫多躁動,其品格自低下。姜金軍其人溫敏敦厚,其作畫往往寂然凝濾以求虛靜,所以能夠摒名利,薄雕飾,畫如其人,故其畫多平和恬淡而得靜氣。

二:簡淡。

中國畫尚寫意,蘇東坡雲:“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觀其意氣所到耳。”黃公望也說:“畫不過意思而已。”《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從寫意的角度看,這相就是客觀景物的外形,或繪畫的表現形式。那本真就是畫家的主觀意識,即意。明朝畫家陳簡齋自題畫梅詩說:“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姜金軍作畫,正是以略形或忘形的手段去顯現、突出畫家的主觀意態。他有很強的概括能力,即便在真山實水中面對千岩萬壑,他也有一筆帶過的功力,以簡為貴,形愈減而神愈全,這正是中國畫寫意精神之所在。

三:古雅。

王國維在《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中提出了“古雅”的概念:“古雅之位置,可謂在優美與宏壯之間,而兼有此二者之性質”,他還說:“欲知古雅之性質,不可不知美之普遍之性質。”這“美之普遍之性質”,恰如禪家之“大乘不離世間”,姜金軍的繪畫,從不以“孤芳自賞”的小雅為旨,如同范曾先生一樣,他希望將自己的藝術境界向更廣闊的天地展現,用畫筆引導大家向著“回歸古典”的民族文化本位努力。雖然文人寫意以“水墨為上”,但姜金軍在色彩運用上並不拋棄顏色的渲染,加上用筆用墨的高古特質,形成了淡然而不失華彩的古雅意蘊。

姜金軍雖畫有所成,而年紀尚輕,仍需持之以恆,假以時日,則前途不可限量也,其勉之。

歷下陳玉圃寫於樗齋

(責編:赫英海、董子龍)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