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雅人的預言落空了,這個世界並沒有隨著2012的消逝而終結,太陽在2013新年的早晨照常升起。西諺雲:太陽底下無新事。就美術來說,一切一如去年,並無了不得的大事發生。
雖無大事,仍有一些值得備忘的小事。其實,有的小事,意義並不小。新年前夕,有兩個捐贈儀式引人關注,一是力群家屬將家中余存的木刻原版悉數捐贈中國美術館,一是53位雕塑家和已故雕塑家家屬向國家博物館捐贈近60件雕塑作品。據報道,力群成為目前中國美術館收藏版畫家木刻原版數量最多的個案,也是“20世紀國家美術收藏和捐贈獎勵專項計劃”項目2012年度的一大收獲。
藝術家向國家和社會捐贈作品,是值得鼓勵和提倡的。有理想追求和社會擔當的藝術家,絕不會滿足於自身名利的追逐,還會想到用自己的作品為社會大眾服務。在如今的商業化時代,優秀的藝術家賣作品無可厚非,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智慧結晶而成名而致富,有人還會成為青年人的榜樣。但心志高遠的優秀藝術家愛惜羽毛,不會舍得賣掉自己的精心之作,而是希望把這些心血之作留給社會,傳之久遠。把作品捐贈給博物館、美術館,讓更廣大的讀者欣賞他們的心血之作,分享他們的藝術追求,福蔭后人,名垂青史,無疑是優秀藝術家的共同心願。
但是,在關注捐贈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很多藝術家其實私下裡對捐贈作品也有疑慮——不是不想捐,而是怕捐出去的作品打入冷宮,保存不好。過去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藝術家捐給美術館的作品,有的損毀嚴重,有的甚至不翼而飛。因此,打消藝術家的顧慮,需要受贈方做出積極的回應——不僅要收作品,還要維護作品,展出作品,讓藝術家放心、安心。
去年下半年,文化部組織開展了“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秘藏各館的寶貝集中亮相,受到各地藝術愛好者的歡迎。類似的“展出季”還是太少,各館應當在專題陳列上下功夫,讓捐贈藝術家及其家屬真正體會到對捐贈作品的重視,而不是展出一次之后,再度“藏”起來。
據說,中國美術館現有藏品10萬余件,很多作品從未露面。目前,各館都在加強收藏,鼓勵捐贈,這都沒錯,但應當首先把藏品理清,讓精品走出塵封的庫房,發揮它們該有的作用。
本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的8集文獻片《中國書法五千年》值得推薦。節目攝制組曾跋涉將近10萬裡,遠行歐美亞三大洲,走訪考古遺跡和博物館數百處,拍攝有關書法的文物3萬余件,力圖呈現中華文明核心符號體系的核心價值。該片採用串講故事,甚至有些娛樂化的方式,重述中國人的“書寫史”,令人耳目一新。
在數字化時代,用影像的方式,可以讓博物館、美術館的書畫藏品煥發別樣的魅力。這是又一個新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