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自其誕生至今見証了半個世紀的時代變遷。這座仿古閣樓式的現代建筑,由建筑大師戴念慈主持設計,坐落在東黃城根、五四大街到阜成門這條文脈的東端。莫高窟式飛檐古典形式、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建造之初中國美術館命定中便要延續文脈,至今仍是北京乃至中國的文化地標之一。
追溯到1958年,當時中央確定了國慶十周年工程的建設任務——“十大建筑”中包括了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革命博物館、軍事博物館、農業展覽館,“中央美術展覽館”項目也被列入其中。
十九世紀中葉以后,西方殖民主義者以武力打開了閉關鎖國的清王朝大門,中國開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在落后挨打面前,中國有識之士開始探尋救國的道路。他們試圖從西方現代文明之中尋求出路,出國留學成為清末民初一時之風尚。西學東漸帶來中西文化的碰撞,由此形成知識分子變革中國傳統文化積弊的動因,最終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得以爆發,文化的轉型與啟蒙在此運動中得到了張舉。
在美術界,同樣面臨著變革與守護的不同取向,最為激進者呂徵與陳獨秀直接喊出了“美術革命”的口號,主張以西方畫法取代以“四王”為代表的陳舊之風,西方留學歸來的畫家則將西洋畫法作為變革中國繪畫的一種路徑,開啟中國傳統繪畫的現代轉型之路。
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深陷外有侵略、內有壓迫的雙重危機。面對苦難深重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為大眾而藝術的思想應運而生。正是這種帶有明確革命精神的思想,引導著中國藝術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生發出一場狂飆突進式的左翼美術運動。
走出“象牙之塔”的藝術家,在民族憂患與革命信念的感召下,走向社會的“十字街頭”,走向革命的洪流,以畫筆為武器,創作出大量反映人民疾苦與宣傳抗爭的現實主義作品,表達或同情,或憤怒,或批判,或鼓舞的感情,描繪了人民的困苦與呼聲,更記錄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為中國美術史留下了一批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作品。
1930年代后的中國美術進入了一邊關切民族救亡、民主抗爭一邊在藝術中艱難探求的階段。在國破家亡、危機深重的關頭,藝術的重心是救亡和反抗。但是對藝術標准的堅持和探求並沒有在時代的漩渦中失去方向。相對來說在三個相對短暫的平靜時期,即1930年至1937年的上海、1938年后的延安和重慶大后方、1940年代的西北之旅這三個短暫時期,藝術在救亡主題下的自我演進頗為顯著。
1930年至1937年上海美術發展進入一個相對繁盛和活躍時期,繼而形成了以滬寧杭為中心的美術區域格局,與北方和嶺南畫壇相輝映。各種美術思潮、美術社團、美術展覽、美術出版在這裡交匯,傳統畫派、新派繪畫、寫實主義、商業美術兼容並存,美術教育依托上海美專、中央大學藝術系、國立杭州藝專形成各自的教學思想和體系,加深了對東西方藝術的理解認識,形成了現代美術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本體探索和學術建設階段。
新中國的成立掀開了歷史新的篇章,中國美術走上以國家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主流為主導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的美術創作一方面堅持“二為”和“雙百”方針,更加貼近生活,反映現實,另一方面也以活躍的姿態探尋藝術規律,堅持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原則,涌現出大批反映社會主義文藝新質的經典作品,構成20世紀中國美術波瀾壯闊的視覺史詩。
新中國的成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社會變化,其主要標志是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民族與國家的命運從此與人民的理想和追求密切聯系起來,美術家們敏感到方方面面的社會變化——新憲法的頒布、人民參與選舉、農民學文化、發展人民文體事業等等成為這一時期美術創作的重要主題,真切記錄了一個時代的新象。
“文革”的結束標志著中國歷史上一個新時代的來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由此邁入復蘇與新的發展階段。1979年鄧小平在第四次文代會上發表《祝辭》,明確闡述了新時期的文藝方針,藝術規律受到了尊重,藝術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美術界打開了思想的禁錮,藝術實踐獲得了空前的生機。
壓抑已久的內心傷痛亟待修復,美術界率先出現了對“文革”深重災難進行揭露、批判和反思的“傷痕美術”,以傷痛敘事的現實主義手法追憶苦澀情感,反映歷史真實,反思歷史迷誤,呼喚人性的復歸,從而開啟了將“人”大寫的時代。“鄉土現實主義”則通過對鄉村生活的描繪和對淳朴人性的歌頌體現人道主義意識,不加修飾的“真實感”呈現出與“文革”美術截然不同的氣息。老畫家吳冠中在1979年發表了《繪畫的形式美》一文,強調形式對美術創作的重要作用,掀起了美術界關於形式與內容的大討論,激發了注重形式探索的創作。
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之后,社會生產力再一次解放。隨著社會結構的轉型和經濟秩序的調整,美術與社會的連接機制在多層面上顯現出可能性,價值觀念與社會文化心理均呈現出多樣性。此時期美術具有多樣化視野,並隨著都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藝術家將更多目光投注於都市化條件下人的境遇,他們以深刻的人文關懷聚焦敏感現實、小人物命運,現實主義繪畫的價值定位從這一時期起逐漸向大眾文化靠攏,當下的藝術標准與社會文化心理相為契合。
在全球化的語境中,當代中國美術在宏觀視野下追求思想內涵與藝術語言的求新求變,反映出新的繁榮圖景。在寬鬆的藝術生態氛圍中,抽象、表現、實驗等新的藝術表達,富有個性探索價值,不同性質的作品獲得了生存和長足發展的空間。藝術家從傳統藝術資源中挖掘出新的可能,將之與當代視覺經驗進行結合與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