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以武力打开了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大门,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落后挨打面前,中国有识之士开始探寻救国的道路。他们试图从西方现代文明之中寻求出路,出国留学成为清末民初一时之风尚。西学东渐带来中西文化的碰撞,由此形成知识分子变革中国传统文化积弊的动因,最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得以爆发,文化的转型与启蒙在此运动中得到了张举。在美术界,同样面临着变革与守护的不同取向,最为激进者吕徵与陈独秀直接喊出了“美术革命”的口号,主张以西方画法取代以“四王”为代表的陈旧之风,西方留学归来的画家则将西洋画法作为变革中国绘画的一种路径,开启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转型之路。更多接续传统之脉的画家则是在中西文化的比较基础上,维护传统的价值观念,在传承的基础上探寻中国画的现代发展之路。
广东和上海是最先接触西方文化的区域,中西文化在这里首先得以碰撞与融合,在美术上形成了地域特点鲜明的“岭南画派”与“海上画派”,开启了中国现代美术之旅。“岭南画派”在主题上关切现实,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吸收东瀛现代画风,形成了连接高雅与通俗的样式;“海上画派”先以任伯年为代表,在文人画传统上融入世俗生活情趣,在造型和设色上别开新貌,后有吴昌硕继开新风,吸收书法金石入画,形成了大写意的气象与格局。这两大流派成为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同时,在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出现了月份牌、年画、连环画、时事漫画等大众通俗美术样式。
从20世纪初开始,一大批中国艺术家或东渡日本、或远赴欧美学习西方艺术。其中以在巴黎学习最为接近欧洲绘画和雕塑的中心。留学生在风格选择上以古典主义学院派为主,部分倾慕印象派之后的现代派美术,但重要的是对西方艺术的体系特征有了直接认识,他们归国之后,兴办教育、传播新知,主动引进西方美术,成为中国早期西画运动的拓荒一代。至1929年第一届教育部全国美展,中国美术格局已经发生变化:“西画”正式登陆中土,堂而皇之与“书画”并列,它们与其他的工艺美术、雕刻、建筑等门类初步构筑了中国现代美术的新格局。
在中国画的变革成为时代要求的背景下,如何由传统中开出新路,成为部分中国画家寻求的命题。其中尤以齐白石、陈师曾、金城等人为代表,他们在充分认识和比较中西美术本质和表现特点的基础上,重估传统文化价值,坚持在传统基础上演进。这些创作突显出在中西美术并存的格局中源自中国画自身体系内部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