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性消逝 当代书法能何为【2】

书法创作文本的选择
谈到文化性,势必引起人们对书法创作文本的足够重视,文本的思想性、文学性和艺术性都应是考量的范畴,甚至于文本的内涵所承接的时代性关照。如果是庸俗甚至恶俗内容,无疑是对书法艺术的亵渎,必须拒绝,而如果老是那几首唐诗宋词翻来复去地抄写,同样会令人生厌。社会上公认的专业书家,或者书法专业的科班出身,要对文本更加敏感,如果因文本的选择不慎而给欣赏者的阅读造成诸多误导,贻害尤甚,毕竟书法家在社会人的心目中是知识渊博的文人学者的身份,对其常有着文化的盲从,因此,具备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应是一个合格书家必须要有的知识储备之一。文本选择的水准如何又是一个书家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也是对一个书家综合实力的真实考量,它和作品的艺术性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展示。
文本的选择没有好和不好之分,只有其和所选择的书体风格是否相协调。一个好的文本以适合的书体来呈现会让观者有种新鲜感和震慑力,文本内容可以打动人心而产生久远的艺术感染力。(王相墉)
艺术图式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有人说当代书法的主要贡献是在图式的拓展上。我认为,评价艺术图式是否具有意义及高尚的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准,是这个图式是否来自内心生活。比如徐渭,他的行草直抒胸臆,人奇字奇,这是天赋使然,性情使然,同时,也与其宽博的艺术素养及精湛的笔墨功夫及其所处的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有关。从徐渭书法的图式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形式的变幻,更重要的是由此进入徐渭的内心世界,从其“人心营造之相”(傅山语)中倾听心灵激荡的声音。反观当代多数为了展览而创作的巨轴行草,功利代替了性情,浮躁置换了从容;因为缺乏深刻的内心生活,不重视审美的升华及艺术功力、学问修养的锤炼,却以极端的探索及哗众取宠的形式来达到“出跳抢眼”的目的,故而当代一些作品的“奇”,有很明显的安排痕迹及装饰意味,而非从内心流淌而出。所以说,书法实用性的消失,一定程度上促使书家书写性削弱及文化因子遗失而强化了书法作为视觉艺术的空间图式意识。遗憾的是,当代书法即便在图式探索上的意义也尚未全面超越徐渭等明末大家。当然,我说的只是整体现状,当代最优秀书家在艺术图式及视觉表现上也作出贡献。一些不随时流、立足脚根、才学及功夫兼善的书家正当壮年,还有较大的艺术发展空间,对当代的评价还是留待后人评说。(罗方华)
书法艺术的本质
这个话题的讨论是对当前书法环境的积极思考,实用性的消逝让我们更多地思考书法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包含几个因素,一是文字传承因素,书法附着于文字,中国的文字体系与书法艺术是不可分割的。二是文化因素,书法之所以历久不衰、古而弥新,这与中国式思想背景有关,脱离文化背景与人文关怀,书法也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艺术因素:创造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是一切艺术的共性,艺术的特质就是艺术家运用艺术思维,创造艺术形象,书法当然具备“创造艺术形象”这一特质,书法自身的艺术性也显示出不应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而是要不断丰富发展传统,体现出书法艺术所蕴含的有筋骨血肉的生命之质。对于当前时代背景下的“现实视界”而言,西方美学思想的强势介入与当代书法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新的书法流派不断出现,然而其中也存在着许多对书法的误读,如何去面对和解决这样的问题,对于我们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高阳)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