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温柔的“长安佛韵”【3】

第二部分:宝相千颜单体造像区
本区又细分为安国寺区、单体造像佛头区和大像区。
安国寺造像展区
A《安国寺造像》
安国寺源于唐睿宗。
唐 观音菩萨坐像局部2
唐 马头明王像
景云元年(710),唐睿宗李旦将朱雀街东占长乐坊大半的宅邸舍立为安国寺,因他与太平公主诛权臣张宗昌兄弟有功,受封安国相王,故名安国;经数次营建,山池花木相映成趣,别院屋舍回环相连,殿堂楼阁庞然耸立于皇城以东,人称大安国寺。其中的大方丈、律疏院、红楼院、楞伽院因名僧居住,与皇室往来,遐尔闻名。唐睿宗年少时好学,其柔弱性情与佛学一触即合。安国寺是皇家官寺,大德时至,有律学名僧崇业,挺拔刚毅,延请至安国寺,并于承明殿为唐睿宗授菩萨戒。藏用律师研习律文,循其奥妙,唐德宗时,于安国寺开讲律法,僧俗敬重,后应诏充临坛首席,广度弟子。《四分律》在北方大兴,京城律学因传承不一,渐起争执,终至出现“新佥定律疏”之盛举。
大唐王朝的文功武治为后人称颂不已,而佛教的鼎盛又给它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就建寺度僧来说,隋代已煌然可观,唐朝则有过之而无不及。长安的皇亲贵戚于诸坊舍宅捐地,建寺请僧,祈为功德。宋人宋敏求撰《长安志》所载的京城功德寺有53所,唐立32所。
单体佛头展区
小型造像展区
B单体造像佛头区和小型造像区
许多精美的单体造像及佛头不是十分完整,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四次毁佛灭佛运动。我们也称为“三武一宗”灭佛。分别是北魏太武拓跋焘太 平真君五年( 444 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 574 年);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 845 年);后周世柴荣显德二年( 955 年)。历史上的灭佛运动造成今天我们眼前这些造像的残缺不全。
唐 文殊菩萨坐像
唐 残菩萨立像
唐 武士像
佛教初入中土,寺院由布施而得到的财产在当时为寺院集体所有,主要用于维持僧人的日常生活和佛事活动,后来随着寺院财产的不断私有化和富有僧人的出现,寺院地主经济才最终形成。 寺院地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寺院地主经济是添加了佛的风韵的封建地主经济,但它的高速发展却给世俗社会的地主阶级增加了现实中的竞争机制,也给国家经济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而封建国家又是由世俗地主们建立和把持的,经济利益关乎根本,所以当佛教势力严重威胁其根本利益时,作为世俗地主的总代表--皇帝,为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不得不对佛教痛下杀手锏。
大像展区
北周大象二年 佛立像
隋 观音菩萨立像
隋 交脚弥勒菩萨像
C大像区
“长安佛韵”的“大像区”是最后一个展区,令人十分震撼。展出的这十九尊造像身形都非常高大。这区共收藏菩萨像 6 尊,佛像 13 尊。
结束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时代已逝,这些精美的佛造像遗存昭示着信仰的温柔,神秘和庄严,以及坚守。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