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告诉你 被溥仪带出清宫的国宝在哪【3】

《万岁通天帖》:向武则天讨要王氏一门法帖
《万岁通天帖》
在《万岁通天帖》“前世传奇”故事中,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对王羲之第11代后人王方庆的文献记载而改编。记载中,武则天从当朝官员王方庆处,得到了王献之、王献之等王氏一门的书法真迹。王方庆献出祖上法帖之后,内心一直忐忑不安,同朝为官的狄仁杰察觉之后,两人商量决定向武则天讨回王氏一门的十卷墨迹珍宝。
但如果没有这一出武则天“借帖”的故事,也许本次这件国宝也不复存在。
武则天精通文史,尤其爱好书法,其当政期间涌现了很多书法家,擅书更是入仕的重要条件。对于王羲之的字帖,武则天更是爱如至宝,曾遍寻王羲之真迹。
虽从王方庆手里得到了《万岁通天帖》,但武则天并没有将之据为己有,而在万岁通天(大周的年号,696年3月至697年9月)二年,命内府弘文馆善摹拓者以王氏一门书帖原作为底本,用双钩填墨法复制摹本,并将王方庆进呈的原件加以装裱锦褙,重新赐还给王方庆。因钩摹完成时值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因而此贴又以年号获称“万岁通天帖”。
然而,唐代以后,王氏后人未能守护住先祖的真迹,反而是武则天命弘文馆复制的摹本被后世人一再临摹和刻拓。
这件国宝最后是跟随溥仪出了“清宫”,来到长春伪满皇宫。但1945年日本投降,伪满州国土崩瓦解,溥仪仓皇逃出。而遗弃的国宝,被当时伪国兵乘虚而入,大肆抢夺洗劫,很多传世名作在争抢中被撕毁,大量的文物在长春街头以麻袋论价,或倒卖出国,或被销毁。这场浩劫中,《万岁通天帖》因被掩埋在一堆部队用的作战地图和计划档案里而安然无恙。
交接给现今辽宁省博物馆的登记表
直至1954年,被时任沈阳军区副政委的周桓发现了它,并转交到当时的东北博物馆,现今辽宁省博物馆,后收藏至今。
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这件《万岁通天帖》为仅存的摹本,法帖中7人合为一卷,内容丰富。作品中甚至钩摹出原作的缺损,也有唐代到清代的收藏记录,岳珂、文征明等名家的题拔和两次火烧的痕迹。这件国宝被当时辽宁省博物馆老馆长、著名书画鉴赏家杨仁恺鉴定为“下真迹一等”(意为形容和真迹几无差别)。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