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景传家:吴大澂与吴湖帆大咖祖孙收藏过哪些宝贝?【3】

愙斋所藏玉器
西方人类学家、菲尔德博物馆研究员劳费尔评价说:“吴大澂并没有束缚于历史,也没有被传统金石学观念影响。他以公平和开放的理念,对《周礼》、《古玉图谱》和其他著作等注疏的错误做出了批判。他的一些认识引领他得出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的和非凡的结论。”
▲苍璧
良渚文化 直径21cm 厚0.8cm 通高36cm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玉质呈不均匀黄褐色,不透明,局部有灰白色斑状和条状沁色。整体呈扁平圆形,两面光素。正中有对钻圆孔。木托两面镌刻文字,正面为“苍璧,青玉无文,制作浑朴,亦三代礼天之器”及“愙斋题”。木托背面铭刻为“旧藏南浔顾子嘉处,徐翰卿以诸女方尊易得之,今归愙斋”,以及“十圭山房”,简述了该璧的由来,即徐熙用一件青铜尊从浙江湖州南浔顾子嘉处换得此玉璧,后归吴大澂收藏。
▲玉琮
良渚文化 高26.7cm 上宽7.7cm 下宽7cm
上海博物馆藏
琮为软玉质,通体近黑色,局部可见斑驳的苍青色。共九节,饰抽象的神人兽面纹。一面有吴大澂手书泥金字“组琮 黄钟律琯尺十二寸”。《古玉图考》中记载:“大澂得自都门,为三十二琮之冠。”可知其来自北京,被大澂认作所藏古玉琮之最。
吴大澂作为朝廷要员,于1880年前往吉林募民屯边,创建军工厂,督办新军。中法战争爆发后,吴大澂主动请缨,欲率领吉林所练新军赴中越边境参战。朝廷命他带兵驻守河北,防守京畿。1884年,吴大澂会办北洋事务,又被派到平壤,处理朝鲜危机,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
1886年,吴大澂再次被派往吉林和俄国勘定边界,他据理力争,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亲自查勘边界,核对位置,经过它理力争,使俄兵越界侵占的珲春黑顶子等百余里土地重新划归中国。吴大澂在长岭子中俄交界立高约4米,宽约1米铜柱,亲笔用大篆书写铭文:“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表明中国领土不可侵犯。本次展览上,苏州博物馆还在展厅中复制了一件铜柱。
展览现场复制的铜柱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军进犯辽东,清廷主战派与主和派争辩不休,吴大澂主动请缨,带领湘军前往辽东御敌,不料清军惨败。花甲之年的吴大澂成了清廷的替罪羊之一,从湖南巡抚的高位上被革职回原籍,这也是吴大澂藏品失散的开始。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吴大澂自责不已,于是向上司亦是好友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去电,请他向李鸿章表达一个愿望,想用毕生搜集的藏品折现,来充抵对日战争赔款的一部分,以共度国难。
这也许是吴大澂第一次清点家底,他按当时的古董市价,挑选了各类古物一共3200件,作价1000万两,足以抵付赔偿款的二十分之一。但他的提议没有得到张之洞的支持,被认为是无稽之谈。电文也没有转到李鸿章手里,后来吴大澂又再次发点文力争此事,但最后不了了之。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