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马王堆艺术元素被当代艺术家借鉴【2】

江静
2017年08月07日15:31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小字号
原标题:【雅昌专稿】马王堆艺术元素被借鉴 这些当代艺术家是怎么做到的?

  【陈庆庆:因为一个展览开始织麻衣】

  装置艺术家陈庆庆的创作同样与服饰有关。她从未学过画,半路出家一脚踏进装置艺术领域。她的《麻衣系列》作品把日常性的麻材料变成自己作品的物质基础,塑造出不同视觉样式的麻衣作品。而她对于麻这种材料的认识与马王堆文物展览有关。

  陈庆庆 风情1 100×60cm 版画15/50 原作2004.版画2013

  陈庆庆 素 自然纤维 130×78×7.5cm 2007春

  70年代,马王堆出土文物展在北京展出,轰动一时。年轻的陈庆庆当时也去看了展览。她清楚地记得,展览中的很多衣服是都风化了,棉花织的地方变成了窟窿,而麻和丝织成的地方却留了下来。那些衣服变成丝丝缕缕的,看起来特别的美,是一种既残破又沧桑的样子,历史感非常强。她当时还没有开始做艺术,但是这种印象深深地刻在了脑子里:“当时说不清楚是为什么,好像当那些古代的织物变成了一种残破的出土文物以后,比原始状态更具有吸引力了,也许是那种墓葬里带来的神秘感和沧桑感的力度太强了, 我始终忘不掉,现在想起来还在眼前。”

  陈庆庆 找对象

  1996年,陈庆庆开始用麻织衣服,埋头织了十余年轻薄如纱的麻衣。陈庆庆织的复古麻衣,丝麻中还会加入干玫瑰、干枝叶、干草,不厌其烦地将细微的麻丝,一点点编起来,更将干花与纤维丝密密交织,形成出土文物般古朴、轻盈的麻衣。一件麻衣要织两三个月,一点点将麻撕成丝,慢慢做。工艺上比别的类型更花时间。

  在陈庆庆看来,麻是一种永久不会腐烂的材质,她的马王堆系列创作还在继续,以前是仿古,现在自己设计样式。她很享受这个创作的过程:“做作品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做个东西给别人看,也是艺术家自己的一个心理过程和学习过程,当我做出那些古代人的衣服的样子,宽袍大袖的,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我们的先人们活的比我们潇洒,比我们开阔。好像他们的生活是慢悠悠的,像神仙一样,与自然更亲近,人也更舒心。”

  【梁绍基:从素纱襌衣里看到时空隧道】

  《平面隧道》是一叶薄薄的圆形蚕丝片。梁绍基把薄如轻纱的丝片离墙而挂,悬在空中,形成了一件外观质朴、内涵深奥的抽象艺术作品。

  梁绍基用30年的时间专注于蚕丝的艺术创作,近年来的创作越来越抽象。在2015年创作的《平面隧道》中,他从马王堆出土的汉代素纱襌衣得到作品灵感,将金属、石材等硬朗清晰与实在的简练转化为以纤维为主体的柔和模糊与虚透。

  素纱襌衣

  历时13年复制成功的素纱襌衣

  素纱襌衣是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一件文物,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该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rn)、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据说,叠起10层放一张报纸在下面,字迹仍清晰可见。上世纪80年代,湖南省博物馆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素纱襌衣,专家们耗费了13年时间才等来了材料。因为原件曾经被盗,追回时已经破损,所以,这件复制品也很珍贵。

  在梁绍基看来,素纱禅衣薄、透、轻,却承载了历史的沉重、惆怅,薄里有时空隧道。作品“平面隧道”以简练宁静的形态出现,呈同心圆的数片平面丝箔轻薄柔软,圆形边缘因为蚕丝纤维的参差呈现出手工般的毛边效果。他将“致虚极,守静笃”的创作极致引向虚薄微妙的圆环,挑战着西方的极限性,简约而又带着温度。同时,梁绍基借此影射当今社会:“现在的社会是碎片化的,薄、透、轻让人联想到易碎性。我不希望这件作品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圆片像光碟、像玉佩,又像宇宙,我越来越感受到,以小观大,丝若虚存,气象万千。”

  【结语】马王堆共发掘出了3个汉墓:一号墓主辛追,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之妻。二号墓主利苍,西汉长沙国的丞相。三号墓主是谁,尚无定论。其中,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形体完整,是防腐学上的奇迹。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绘制技巧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评价极高。三号墓出土了10多万字的帛书以及外面已经失传的佚书。关于马王堆,不仅中国艺术家感兴趣,国外也有艺术家进行研究。英国波普艺术家艾伦·琼斯曾根据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彩绘旌幡即那件名为《引魂升天图》的T形“非衣”,创作了一幅名为《天堂的地面》(Floor of Heaven)的水彩画。马王堆文化内涵丰富,可供挖掘的内容还有很多。

(责编:潘佳佳、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