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中国绘本如何讲好中国故事【4】

周俊
2017年05月22日08:42 | 来源:美术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中国绘本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陈树中 烽火长征路

未来艺术教学方向:跨学科融合

——曹丹(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 

我就绘本艺术的专业融合,与学科教学谈谈我们的实践和思考。跨学科专业融合是一个好话题,在艺术高校里面很少有做得比较明显的举措。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影响了我们的方方面面,同时我们必须得正视高速发达的信息,对高校教学的影响。比如学生错位的语言,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对?信息带给我们很多便捷,但同时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学生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我们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同时传统的院系教学体制下的单一学科专业教学,也逐渐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复杂化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所以面对这种背景,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去正视。如何在教学中正视这种变化?跨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应该是我们未来艺术教学的一个方向。

我们的绘本艺术刚好就符合了这种专业融合和跨学科的教学变革。绘本艺术在我看来最大的特性,就是没有明显的专业限制。我们现在高校的课堂,是培养当代艺术人才的课堂,早就应该摆脱传统学科的束缚。这种配合反而推动了绘本专业的拓展和未来更广泛的运用。

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的绘本教学,主要做专业融合。有三点很明确的要求:首先,要求绘本课程必须做好课程优化和专业提升,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和别人融合。第二,明确提出插画专业必须突出版画特性,绘本课程是建立在版画语言的研究基础上,是不断寻找版画语言和绘本语言,不断建立更多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我们才有特色才能发展。同时,专业的互补,版画跟绘本有天生的融合性,传统版画小纸幅与绘本是不谋而合的,版画思维有益于绘本语言的拓展。反之,绘本语言的主题性和连续性的创作思维,也有益于版画创作教学。这是我们插画工作室目前的教学状况,我们版画系有三个工作室,插画工作室是我们第三工作室,绘本教学是里面很主要的一个支撑课程。插画的学生都必须经过一个很严格的版画语言训练过程。所有版画课程全部向插画学生开放。

“主题先行”严重阻碍学生创作思维

——谭秀江(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连环画,图画,或者儿童读物,从技术层面分析,它其实在传播环节,跟当代的传媒技术是有对应关系的。我从国外回来之后,在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开了一门课程叫做“图像传媒研究”,前年又新开设了“绘本艺术研究” 课程。在我的教学过程当中,有一些心得。

传统的绘本通常是以图解的方式进入到一些现行的叙事过程,我们通常把这类绘本看成是一种故事。在这个语境当中,时间线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在我第一次提出“图像叙事”概念时,应该说是涵盖了连环画、绘本等专业教育方面的学科知识,以及该学科发展的可能性。在这种现行叙事过程中,图解变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形式,在人类学视野当中,通常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发蒙启智的读本或画本。在传统当中,我们现在看到的非常久远的图典,都是传统意义上的“绘本”,如果把绘本从传统的视觉当中抽取出来,并且在我们的创作当中跳脱出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当代的视觉和传统的语境进行适当的调节,那就变得很重要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一种“操作性”方法。强调的是学生一开始不能够“主题先行”。“主题先行”在我看来是严重阻碍学生创作思维的一个极大的学院派毛病。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很难形成发散的可能性。通常我会要求学生脱离对主题先天性的设置,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进入到你的直觉,能不能从古代图典当中萃取到对你当下的直觉,进行一个情感情绪想象过程的培养。我通常有一个从母本进入到绘本的过程。在传统的艺术中,包括在现代连环画的传承中,我们能有些什么样的东西?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不可复制、难以置换、无法取代的特质能否梳理出来。这才是在当代技术条件下,不会被现代当代传媒技术取代的东西,也就是真正的绘画性。

有一个学生在一开始作连环画时有点找不着北,我就让他看传统的作品,进入到一种自然形态,文化形态,艺术形态的分析。在这三大形态分析中,让他们找到自己的视觉偏爱。我们通常在创作和教学过程中,很容易是老师给学生设定主题,让学生去发挥,这个时候学生实际上没有任何发挥的可能性。这类作品,我通常就会让他们进入到思维发散过程之后,形成自己的视觉偏爱,然后在他们随手涂鸦时形成一些特别有意思的迹象。这个时候还不是一个或一系列封闭性的作品。我发现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当不给他预先设置一个主题时,往往他能够兴致勃勃,很轻松地走下去。在我看来,创作过程如果没有一种愉悦感的话,这是难以为继的事情。版画专业有一个不成文的套路,喜欢做系列。在我们的毕业创作过程当中,通常是作为系列来完成,也就是说像我们说的跟绘本对接的这类方式进行。学生对图典,对传统元素的萃取过程中,有一个不清晰到慢慢清晰的过程,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必须时刻体现出跟传统元素错落的对接关系。在这个发散过程中,他可以形成完全属于自己个人的风格特质。班级十个人,每一个都不一样。自主地发挥,瞬间性地体验,变得特别重要。

让连环画回归生活

——金江波(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

我从小受到连环画的影响,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我就把我爸爸收藏的连环画拿到外面去摆地摊,租给老百姓看,那时候生意非常好。可以想见,那时候的连环画其实就是我们生活记忆的全部,代表了我们对文化艺术的想象的捷径。但现在,连环画跟我们的生活关系越来越遥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记忆。如何能够让连环画回归到我们生活里面来?重新点燃像我们小时候对连环画的那种热爱,而且通过连环画这样的画种来嫁接我们和生活之间、和公众之间的联系,让连环画发散出新的生命力,能够和当代的生活和时代的呼声紧密相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这个话题。

一是艺术性。从整个世界的格局和政治经济的变迁来看,中国绘本的声音如何能够成为表述中国当代性、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和媒介,这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所产生的很多新名词、新段子,包括新文字和新的社会图像,这些东西要和我们的艺术语言、艺术风格、艺术题材深度融合。这实际上是对我们这些绘画创作工作者和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挑战。当今社会的变化如何成为我们的创作重点,成为我们表达时代精神的重要的艺术财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是回归生活。中国绘本不仅仅是艺术,同样也是我们重要的文化生活资源。如何把这些绘本的文化资源,变成文创创意,这些路径和产业之间、和文化旅游之间的结合,成为地方转型发展和撬动社会变革的重要的资源。让它成为一种比较良好的公共文化资产,让所有人都愿意去阅读,去消费。它不仅仅表现在一种读物上,可能会延伸出游戏、交互、微信社交群等,它并不受媒介影响,传递的是绘本的语言风格。这些领域的拓展,以及产业化的运作,需要社会机制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是一大重要的领域,可以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加丰满,更加多元,更有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面对未来人类社会进步的挑战。不可避免地,人类社会和文明进程一直是受科技进步决定的,我们不一定仅仅局限于对纸和笔的理解,包括电子科技的运用,世界虚拟思维的运用,对社交圈的理解等,要让绘本植入到这样的基础发展的领域当中去挑战新的语言,产生新的艺术风格,甚至可能影响到游戏,影响到电影,影响到我们的文化传播。新技术的出现,让绘本能够在更广泛的公共空间里面成为文化体验的读物,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

绘本在本土人文精神下该如何创作

——刘智勇(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公共绘画系主任) 

在全球化和文化多样的时代,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是展现一个国家当代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途径。讲中国故事,是中国当代绘本艺术在作品题材上应回归到本土文化的表达,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曾试图在绘本创作当中融入国家民族的本土人文精神来作为绘本提升的一个途径。我从三个方面谈在绘本创作当中的体会。

一是民族人文精神的特征。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体现了对人的尊严、价值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文化的高度重视的优良精神表现。人文精神体现当时的时代精神,随着新时代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体验发生了一些改变。从早期到现在,中华民族在本土人文精神上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二是中国人文精神在绘本创新中的影射。绘本的叙事风格,取决于画家的自身生活经验和思想模式。表现形式取决于个人的精神思维方式,以及如何实现人文历史的连续性。为什么当时用那种表现形式呢?因为它能表现一段时空图文的这种关系。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必须要以事实出发,尊重史实。要在构思内容的同时,考虑到对史实艺术形式的处理。

三是中国人文精神绘本创新路径的思考。一个是在思想上,现在绘本的经济市场不是特别好,在创新上要从绘本的思想方面考虑,要贴近现代生活发展的故事,也就是今天说的讲中国故事,绘美好生活。第二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同学们有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除了展览机会少,也没有更多的教学奖励机制,以后要就绘本推广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上做一些调整。第三是用绘画手法和风格来强调主题并凸显作品想要表达的本土人文精神。第四是坚持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基础上的吸收和融合。绘本创作要尽可能地拓展视野,挖掘民族语言,回归本位,探索创新具有中国本土人文精神的绘本作品,并将之推向世界。     

(通讯员:周俊 配图选自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第四届架上连环画重庆巡回展)

(责编:王鹤瑾、董子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