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陈介祺的第一部印谱《簠斋印集》:"王玺王印"不可不夸

2017年05月19日09:16 | 来源:杭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陈介祺的第一部印谱《簠斋印集》

陈介祺的第一部印谱《簠斋印集》

 

陈介祺的第一部印谱《簠斋印集》

 

陈介祺的第一部印谱《簠斋印集》

 

陈介祺的第一部印谱《簠斋印集》

 

  金石巨擘的“多此一举”

  山东潍县人陈介祺,为清代中后期中国金石学之第一人。他的收藏,集钟鼎、彝器、古印、封泥、古陶、钱范、瓦当、墓志等各个门类,被称为“海内第一”。其中,古印又是他首屈一指的收藏鉴定强项,有“万印楼”之称,收藏古印极多而质量上乘,尤以编《十钟山房印举》最为世所重,今世我辈学篆刻者几于人手一部,无不奉为圭杲。

  2017年春,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率西泠印社代表团赴日本大阪神戸京都访问,举办了一个30年来规模最大的系列交流项目群:1,“西泠四君子书画篆刻展”。2,“古韵今声——西泠印社藏历代印章原拓题跋扇面展”。3,日本在住西泠印社社员座谈会(西泠印社发展与中日文化交流),4,学术讲演会(印学史研究和篆刻艺术创新之关系)。各地的篆刻名家们从东京,从最北的北海道到最南的北九州,纷纷赶赴神户出席这一盛会。旧友新知,济济一堂,我自己都感到有一种在日本前所未有的激情喷发的热烈氛围。展览和学术活动大获成功;在稍事休息到有马温泉住宿之时,老友尾崎君携赠《陈介祺·簠斋印集》。关于陈介祺,我们知之甚多,西泠印社在百年社庆后又举办过“陈介祺学术研讨会”,故而当时我只把它当作一份资料。觉得赏心悦目,并未有其他念头。

  但随手一翻,忽然看到何绍基题签、许瀚、吴式芬等同时审定的扉页——吴式芬有《双虞壶斋印存》,官拜内阁学士,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他最有名的印学著述,是《封泥考略》;还有代表一生精力投注的《捃古录》《金石汇目分编》。何绍基更是一代书法宗师毋庸置疑,这样两个印象重叠,使我忽然有全翻一过的探究愿望。环顾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之间,若论印谱,《十钟山房印举》列“三十举”合计191册,因其部帙浩瀚而首推第一;但其中不仅仅是陈介祺自藏,还有吴云、吴大澂、李佐贤、鲍康等所藏古玺印,按理说应该是一部合集。但吴式芬《双虞壶斋印存》以下,清末有陈宝琛《澂秋馆印存》、陈汉弟《伏庐藏印》等作为个人收藏的经典,也是当时金石家的核心成果。陈介祺为金石学巨擘,他既有《十钟山房印举》这样的皇皇巨著,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去编一册《簠斋藏印》?

  带着这样的疑惑,仔细翻检几过。渐渐悟出其中道理来。《十钟山房印举》共有191册本和194册本,初编本皆成于同治十一年(1872),以后不断增补,直到光绪九年(1883)陈介祺去世前一年才完成了后来的规模。而《簠斋印集》却远远早于此,它是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即二十五年前即被编成,扉页署“道光廿七年平寿陈氏刊”。当时陈介祺(1813一1884)才35岁,当然也远远没有后来“万印楼”的气度与金石界领袖人物的声望。而当时为之署检的何绍基(1799一1873),在《簠斋藏印》编成时已是49岁的艺术成熟期,书法成就如日中天;吴式芬(1796一1856)其时为52岁,都长陈介祺十五年以上,属于上一辈名流。陈介祺作为后辈请前辈名家何绍基吴式芬署检题扉任审定之责,在情理上是十分通顺的。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