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艺术硕士:重技还是重道

2017年04月24日09:10 | 来源:美术报
小字号
原标题:艺术硕士:重技还是重道

王巍 高原夕阳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等5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学科专业、编制、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等方面向地方和高校放权,让学校拥有更大办学自主权。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高等艺术教育在评价体系和学位体系等方面的讨论近年来一直在持续。

值全国艺术专业学位设置和招生10周年之际,从去年开始,计划历时两年半的“全国艺术硕士美术指导教师优秀作品巡展”正在全国多所高等艺术学院巡回展出。展览展出了从全国200多所艺术硕士培养院校选送的近千件作品中精选出的优秀作品,包含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美术类作品300余件,旨在检验教师的创作水平,通过各院校作品展示交流,寻找差距,探讨创作和教学问题,遵循美术性质来确立并提升全国美术教育的标准。

这次展览与200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全国艺术硕士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形成系列,向社会展示艺术专业教育的成果,推动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参展教师中的大多数不仅仅是优秀的艺术硕士导师,也是在今天中国美术领域中有着显著成果和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家。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作为一名艺术家对于今天时代发展、文化建设所应有的担当与作为。

与展览配套的还有与各个学校特点相匹配的论坛,来梳理和总结学院在艺术硕士教育培养中关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培养目标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使社会各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美术教育中有关艺术创作与教学的本质和特性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对现行艺术教育评估体系的修正与新标准的确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期,我们聚焦艺术硕士的教学与评价体系,来探讨关于艺术硕士教育培养的相关问题。

杨锋 正午

专业型和研究型学位都要强调艺术性与学术性

——曹意强(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设计分委员会召集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全国的艺术硕士美术指导教师优秀作品巡展活动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展览,另一部分是研讨会。这次巡展,历时两年半,主要在我国专业和综合性艺术学院巡回,总共16站,最后一站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2008年,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全国首届艺术硕士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向社会展示该学位的初次教学成果,此次教师优秀作品巡展与之回应,全面检验我国各培养院校导师的美术创作水平,推进艺术专业学位的建设。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设置业已10年,艺术学科从原先错误归属的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自成我国第13个学科门类也已5年,然而,人们对艺术学科评价体系和学位制度依然颇多迷茫与误解,例如,人们总以为艺术硕士低于所谓的“学术型”硕士学位。为了消除误解,加深对艺术学科性质的理解,每一巡展站都会根据在地院校的情况设置一个研讨会论题,一方面讨论关涉美术教育的普遍问题,另一方面探讨在展院校的办学特色。

正确对待

两种学位制度

艺术学科的当务之急是建立符合艺术教育特性的评价体系。艺术院校是创作、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按其性质,有两种类型的学位,一种是专业型学位,另一种是研究型学位。研究型学位在我国通常冠以“学术型”,它注重理论研究,主要任务是写作,史论系研究生属于攻读这一学位类型者。而从事艺术创作实践者应攻读的则是艺术硕士这一专业型学位。这两个学位只是研究取向和表现媒介不同,并无价值区别。专业创作本身就是对艺术史和理论理解的体现,隐含着思想。一件伟大的美术创作跟一部伟大的学术著作价值对等,无高低之别。艺术硕士的教育并非是轻视学术,恰恰相反,是要依据创作自律强化其思想性和学术性。艺术硕士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有思想的创作者,这跟学术型学位没有冲突。

专业学位是艺术学科的主体学位,因此,摆正对这个学位的理解至关重要。迄今为止,仍有某些院校分不清专业型和研究型学位的性质,对专业学位教育仍旧采用“学术型”模式,要求艺术硕士写跟其创作无关的论文。

摆正艺术创作

与学术成果的评估关系

艺术硕士答辩形式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要求所规定的作品展览,二是5000字左右的论文,该文必须是对该生创作问题的理论性阐释。艺术硕士的论文是不允许盲审的,因为其主体是创作,换言之,即以艺术的媒介表达其研究成果,而论文是对前者的思想说明。这样写出来的文字直面创作实践问题,水分少,言之有物,这非但没有放弃学术性,反而是根据艺术教育的创作特性,强化了创作与学术的有机结合,从而显现真正的学术性。大家不要误解,我强调艺术的专业重要性时,决无意忽略学术的重要性。这两种取向的不同只在于以不同的媒介和不同的方式体现学术性。在人类文明中,表达思想和学术性的不仅止于语词,各艺术类型皆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了文字语言无法捕获的人类情感和思想,丰富了我们对世界和自身的学术理解。同样,从事学术研究,也不能忽视艺术性,真正伟大的学术成果本身也是艺术作品。

艺术院校培养创作和理论研究人才,但必须承认,前者是主体。后者也可在综合性大学培养。我一直强调,专业艺术院校的特点是集创作、研究、教学为一体,而其研究与教学必须最终落实在创作上才能推进。

我国艺术院校的发展面临两个相关的问题,亟待厘清。首先是必须建立符合艺术教育性质的合理评价体系,摆正艺术创作与学术成果的评估关系;其次是正确对待两种学位制度,建立切合各自特性的教学模式和评估标准。

我策划这次巡展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促进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以往的不合理评价体系还造成了全国艺术院校趋于同质化的倾向,这次展览旨在直观地呈现各院校因历史和地域资源所铸就的鲜明、独特的基因,并通过设置相关的议题,以助更清醒地认识各院校的自身性格,找准不足之处,加强自身办学特色。

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必须以合理的艺术学位制度和艺术评价体系的建置为前提,希望我们的巡展和各站研讨会能对之起推动作用,使我国艺术教育的艺术性与学术性得以健康熔铸。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