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吴山明谈《巍巍太行》创作历程: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2017年03月28日15:14 | 来源:美术报
小字号
原标题: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吴山明 巍巍太行 宿墨山水 220×510cm 2017年

3月的杭城,西湖湖面水光潋滟,湖边柳树吐翠,一派春意盎然。沿南山路南行,翻过万松岭路,是古时南宋皇城根下,现在的馒头山社区,吴山明教授的工作室,就坐落于凤凰山脚路7号。一进屋,吴山明标志性的一头银发映入眼帘,3月的江南倒春寒,工作室又在山脚下,略生寒意,吴山明披着厚实的羽绒衣,正在伏案作画。助手招呼客人坐下来,稍息片刻。环顾四周,偌大的工作室里,房顶悬着十几盏日光灯,屋内除了一条大画案,一张茶席,几个藤椅,并无多少陈设,余下的尽是桌旁摞起的一刀刀宣纸和倚墙堆满的一幅幅大画。

以宿墨造高峰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吴山明应邀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大厅精心创作了巨幅山水画《巍巍太行》(220×510cm,2017年)。记者道明来意,吴山明搁下毛笔,搬了张椅子过来坐下,与我们谈起这件作品的创作历程。

“人民大会堂想补充一点布置的画面,迎接两会,请我创作一件作品,就邀我去北京聊一聊,去了之后,我感觉画人物画题材比较难选,去年我和学生董文运、李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了《大泽聚义》的历史画,历时数年完成,当时离两会召开只剩1个多月,创作时间相对有限。”此时,吴山明回忆起2015年带学生到太行山写生,北方的大山大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次太行之行,吴山明画了一批枯笔写生,满满4大本速写本,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忽然有了创作一件太行题材山水画作品的想法。

“当时在太行山写生,这批速写我比较满意,回来后心中一直很想创作一件雄伟的太行山作品,最后就考虑画一件巍巍太行主题的山水作品,这对我本身也是一种挑战。”

北京回来后,吴山明着手创作,先画了几张构图的小稿,寄给人民大会堂走审批程序。稿子通过后,人民大会堂给中国美术学院发来了邀请函,正式邀请吴山明为人民大会堂创作这件作品。“我也很高兴,当时我去美院把邀请函复印件取回来,原件现在还留在学校里。”

《巍巍太行》尺幅宽5米零8,高2米2,从两会召开前的40多天开始接到任务,收到正式邀请后,留下创作的时间只有20天,吴山明那时已经做了很多试验,对创作已然心中有数。

创作初始,吴山明又画了几张6尺的色彩创作稿。“一开始,我先试用枯笔来表现太行山的山体结构,最后感觉笔画太大,不满意,又改回自己擅长的宿墨画法,这也是借鉴了黄宾虹先生用宿墨来画山体的表现方式,同时结合我自己的审美与笔墨来表现太行山。”

最后,巍巍太行定下用宿墨表现,“创作时,我希望山脉整体构架大一些,山体整块一些,最后把写生稿中的几个山体素材作了新的拆分组合,形成了创作稿。”

画完水墨稿后,为了上色彩,吴山明思考了很久,一直拿不定主意。“我就去翻阅自己写生积累的照片,偶然看到一张学生为我拍摄的照片,背景是清晨的太行山,阳光照射在山头上,山体呈现玫瑰紫,山头又是金色的初阳,巍峨雄伟。”受到照片启发,最后定稿吴山明决定用深蓝绿的宿墨画结构,用玫瑰紫画山体,金黄色画山头。“画完这件作品以后,我自己联想也很多,抗战时期,红军从延安走向太行,从太行走向全国,建立了新中国。太行山就成了革命转折的某个重要的点,太行山不仅气势雄浑,又在抗日战争中有特殊的革命意义,所以画完这件作品我非常高兴,人民大会堂也非常满意。”

浙江的画家在北京的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重要政治场所创作过很多经典的作品,《万里江山图》就是代表。吴山明记得,“潘天寿先生就有一件荷花的作品,我曾在参加全国人大开会时,见到这件作品就悬挂在一个围廊里。后来可能觉得画比较宝贵,他们换了一张画,把潘老的画收藏起来了。这次我有这个机会为人民大会堂创作,非常高兴。”

谈到巍巍太行,吴山明觉得:“山水这个题材创作对我本身具有探索性,对这么大的尺幅更是一项挑战。这种探索对我今后创作其他大画都是新的思考,就是如何结合我自己的笔墨方式,来画一些大型的创作。”

(责编:王鹤瑾、董子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