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孙悟空将成东京奥运会形象大使 看艺术家笔下美猴王

2017年02月15日08:32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小字号
原标题:【雅昌专稿】“孙悟空”将成东京奥运会形象大使 看艺术家笔下美猴王的72变

  【编者按】近日,有消息称日本漫画家鸟山明的作品《七龙珠》中的主角孙悟空或将成为2020东京奥运会的形象大使。一些中国网友认为,如果此事成真,中国的“孙悟空”就要被日本抢走了!作为中国人最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的形象一直在画家笔下演变。而日本人对《西游记》也非常喜爱,并创作了大量《西游记》绘本和漫画,在中日两国的作品中,孙悟空的形象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变化?

  中国的孙悟空形象

  古代艺术及连环画中的孙悟空形象

  明嘉靖二十九年,年过半百的吴承恩笔下诞生了一只“泼猴”,这只猴子在其问世后的几百年间,不断被后人以不同形式进行演绎,并成为一个世人所熟识的经典形象。美猴王、齐天大圣、弼马温、大师兄……他的名号很多,但我们都习惯叫他——孙悟空。

图为《玄奘取经图》——榆林窟第3窟(西夏) 敦煌研究院供图

图为《玄奘取经图》——东千佛洞第2窟(西夏) 敦煌研究院供图

  早在吴承恩《西游记》诞生的几百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描绘唐僧取经途中的那只猴子。目前关于唐僧取经的最早图像出现在榆林窟的二、三、二十九号窟中。榆林窟建成的时间大概是西夏,这一时期的孙悟空身穿白衣,头上有明显的紧箍,但没有持金箍棒。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侧的“取经图”中,孙悟空毛发披肩,头戴金箍,一手牵白马,一手举额前遥望观音,顽皮、机敏,野性未泯。

张掖大佛寺壁画

  南宋时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孙悟空的形象为一位学问渊博、文质彬彬的秀才,诚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到了元代,孙悟空的形象多出现在元杂剧中,这一时期的孙悟空身上还残留着妖性,贪吃、好色、懒惰,多做为反面形象出现。绘制于元末明初的张掖大佛寺壁画中,猪八戒是一个忠厚老实、吃苦在前的人,孙悟空和沙僧则成为了偷奸耍滑者。

  到了明代,吴承恩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剔除那些市井小民的恶劣负面形象,将孙悟空塑造成了一位英雄,它“头戴的是紫金冠,身穿的是赭黄袍,腰系的是蓝田带,足踏的是步云履,手执的是如意金箍棒。尖嘴猴腮,火眼金睛,查耳朵,满面毛,雷公嘴,人称齐天大圣美猴王”且有:通变化,识天地,知地利,移星换斗之能。

明代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

  之后,不少才子名家也开始用画笔画出了自己认为的“孙悟空”,明代朱鼎臣绘制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中,孙悟空被描绘成了一个人身猴首的形象,与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相似。

  1929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西游记》连环画,由金少梅、章兴瑞所绘,它第一次采用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形式讲述故事,极受大众的欢迎,但造型基本源于戏曲舞台,人物表情呆板。

  1956年,新中国连环画奠基人刘继卣根据文本和古代绘画考证出并画出了一个完美的大圣形象,它虽是猴形,但体形完全是人,面部十分英俊,且富有智慧,与吴承恩所描绘的英雄形象几乎吻合。1986年版的电视剧中的孙悟空就参考了刘继卣的创作。

  1963年,上美出版了由赵宏本、钱笑呆、王亦秋绘制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头戴金箍,棕色头发,黄色围巾,红色上衣,虎皮小短裙,淡黄色裤子,蓝色靴子,配色大胆,装饰性强,极具舞台效果。

(责编:王鹤瑾、潘佳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