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落幕,已经刷屏多日的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连闯三关,不负重望,夺得冠军。小“诗妹”武亦姝火了,但有位喜欢古体诗词歌赋创作的大“诗兄”还在默默坚守。
宋汉晓在两会现场
这位“诗兄”叫宋汉晓,是一名致公党党员,青年诗人,学者,现担任某中央媒体首席摄影记者。他们单位的人都调侃地称他为“大师”,那是因为他既能采访会写作,又擅拍照会修图,还会排版,一位同行说他自己就能办本杂志。不但如此,他不仅擅长书法而且能金石篆刻,还懂古钱币收藏和瓷器鉴赏。在他的办公室,挂有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曲润海先生给他题写的书法诗句:宋亦好,汉亦好,风骨文采谁不晓。
“我沾了名字的光了,无论是宋词还是汉府都有诗的灵魂。思无邪也好,诗言志也好,中国是诗的国度,作为中国人,都应该会吟诗,会作诗。近年来,中国诗词节目之所以能火,也是这个原因。反映出人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反思与追捧,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脉,必定会绵延不息,且历久弥新,愈发活力。相对于内地的诗词节目,香港的诗词大会更令人期待。从1991年至今,香港诗词大会每年一届,已坚持办了26届。他们不是诗词比赛背诵,而是创作比赛,我感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国诗词文化的精髓和精神。”
宋汉晓老家是有着“诗乡”美誉的三国古城南阳新野。提起老家新野,他侃侃而谈。他说,历史上新野诗人辈出。像南北朝著名诗人庾肩吾、庾信父子。庾信的诗赋在中国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将两汉以散文入赋变为以骈文入赋,使赋更具有形式美,将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同时,庾信还开唐人以诗入赋的先河。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曾评价: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及清朝“百柳诗人”李青等都为后世留下了辉煌的诗篇。
小学就会写打油诗
小时候宋汉晓对于诗词的爱好始于谚语。“奶奶虽然不识字,但她能讲出很多气象谚语和民谣。比如:‘花窗云,晒死人。’,‘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还有一些做人的哲理谚语‘人要实心,火要虚心’等等算是对我的诗词启蒙吧。”小时候家中的《唐诗三百首》都让他给翻烂了。喜欢写诗源于小学写的一首打油诗“写的第一首诗严格意义上称不上诗,算是打油诗吧!”。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次作文课上,宋汉晓突发奇想写了一首劝学的打油诗在作文里面,老师阅后,赞赏有加,还在全班读了这首诗。没想到老师的这个小小的鼓励,对宋汉晓来说是莫大的动力。“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小小少年读书郎,天天上学在课堂。贪玩学习马虎眼,不如回家放牛羊。当时也是有感而发,有点自勉的味道。但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认可,心里也非常高兴,从此也就喜欢上了诗歌,就按照古诗的格式写一些仿古体诗。”他还清楚得记起小学写的另外一首《咏雪》诗:北风呼呼吹,雪片纷纷下。大地一片白,万物都喑哑。
宋汉晓在北京站城墙脚下留影
直到中学学习古诗词基础时,宋汉晓才明白自己写的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格律诗。“一开始把写古体诗想的太简单了。自己写的‘诗’虽然字数一样,也押着韵脚,但并没有合辙,对仗。”对于宋汉晓来说,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连老师讲课用的都是土话,因此,根本分不清音调,加之南阳方言语调四声较多,二声三声音调少之又少。因此,对他写格律诗来说是个很大的障碍。
“只能抱着字典,看着韵脚,一个一个查。不像古人,从小背着韵律,对着对子长大的。现在的学生写古体诗确实面临不少难题。其实一开始自己创作的很多仿古体诗并没有严格的按照律诗要求来写,但并不是没有诗的意境,关键是写出来的诗要有味道。”
后来,看了《红楼梦》中黛玉教小姐妹写诗后,他才找到了一些安慰。“只要意境高,形式不重要。像我们熟知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就是打油诗,包括鲁迅创作的古体诗里面有十几首都是打油诗。”
在宋汉晓看来,一开始写古体诗不要局限于严格的格律,要先有兴趣,入门之后,再慢慢规范。若一上来就束手束脚,肯定会减少创作的热情,有了爱好便是最好的老师,先写出来,再慢慢推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