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为中国古代四大艺术门类 南北朝时办全国性比赛【2】

还有一种比较有趣的起源说,即围棋起源于“八卦”,因为在围棋中涉及了关于八卦、天文、地理之类的知识,甚至还有人认为围棋是《易经》的工具。
汉代史学家班固在《弈旨》中指出:“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北宋翰林学士、棋手张拟写的《棋经十三篇》认定“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黑白相半,以法阴阳。”南宋理学家陆象山也说围棋“此河图数也”,而河图被认为是八卦的原型。
近代围棋大师吴清源在书中也曾说过:“围棋最初不是一种争胜负的游戏,而是占卦,天文《易经》的工具”,吴清源认为,“棋盘上像现在的一样,画有一道道的线,用白子和黑子来推测阴阳的变化。”这种八卦起源说给围棋赋予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八卦起源说其实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易经》是商周时代的文献,如果那个时代就有了棋盘,其规格也不会像现代棋盘一样:纵十九道,横十九道,共有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据文字记载,围棋流行到东汉时期,棋盘才发展到横竖十七道的规格。东汉邯郸淳著的《艺经》,就清楚地记述:“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
秦汉前对围棋多为负面评价
有意思的是,在秦汉以前的历史记载中,围棋很少获得正面评价。当时的人们常常将围棋和当时流行的另一种游戏“六博”并提,合称“博弈”。《论语·阳货》中记载孔子的话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这句话就是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是不能取得成就的。不是有掷彩对弈的游戏吗?干干也比闲着好。”由此可见,在孔子眼里,下围棋仅仅比饱食终日稍微好一点。孟子更进一步,将“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看作浪费粮食的“不孝”行为。
孔孟之道对于围棋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对弈则大大影响了人们劳作的时间。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围棋的发展比较缓慢。到了汉代,围棋逐渐开始在宫中流行。据《西京杂记》记载,每年八月四日这一天,戚夫人总要陪高祖刘邦下围棋。
东汉时期,围棋活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间,出现了一些有关围棋的专著。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写有《弈旨》一文,这是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围棋理论文章。班固的学生马融,写了一篇《围棋赋》,内容比《弈旨》更丰富,对棋艺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国时期,围棋出现了大的发展,涌现出大批优秀棋手。“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就是一位高手。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乱了,王粲凭着记忆,重新摆出了原来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他们用布把复盘的棋局盖起来,请王粲再重摆一遍。王粲胸有成竹,第二次摆出了打乱前的棋局。下棋者揭开罩布,两盘棋局相对照,不错一子。王粲在《弈旦评》(明代冯元仲著)中被誉为“弈中神人”。
在汉代至三国时期,反对围棋的观点也大都沿袭孔孟的偏见。西汉贾谊说:“失礼迷风,围棋是也。”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说下围棋太浪费时间,如果用下棋的时间去读书求学问,“闻者必广矣。”
南北朝时办全国性比赛
魏晋之后,随着士族以及玄学的兴起,出身世家的士族们在“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余,自然乐于寻找一些远离朝政的游戏来打发时间,曾遭鄙视的“博弈”等智力游戏,在此时就成为被推崇的对象。
在这一时期,文人雅士以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统治者也雅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东晋最有名的两位士族领袖王导和谢安,他们是围棋的忠实爱好者,在他们的倡导下,围棋渐渐变成上流人士的一项必备技能。东晋学者范汪曾著《棋品》、《围棋九品序录》,原书已经不存,但从标题来看,大约是模仿当时将人才分为九品分配官职的“九品官人法”,将棋手也划分为九个品级,类似于今天的职业分段。
南北朝时期,当时的皇帝都十分喜欢围棋,大大促进了围棋的发展,南北朝也是名手辈出的时代,因为皇帝对围棋的爱好,这一时期的围棋演绎出别样的风采。其中有因为和皇帝下棋做官的,据《宋书·羊玄保传》记载,羊玄保棋下得不错,“棋品第三”。宋武帝与他下棋时,与他打赌,如果他赢了,武帝给他个大官,史书上称之为“赌郡戏”。最后,羊玄保果然胜了,武帝亦不食言,真的给了他一个宣城太守的官。
也有和皇帝下棋,左右为难的。《南史·虞愿传》上讲,宋明帝刘彧喜爱围棋,但水平不怎么样。下棋时要在棋盘上“去格七八道”,即用小棋盘。可他偏要和当时最好的棋手王抗对局。王抗诚惶诚恐,除了让子之外,还不时地吹捧皇上:“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宋明帝居然就信以为真了,自以为天下第一,对围棋更着迷了,还特别为围棋手们设置了一种专门的官署,叫做:“围棋州邑”。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为围棋手们设立的官署,客观上起了推动围棋发展的作用。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