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武英殿展厅,首先呈现给观众的就是晋唐宋元部分,第一件便是王羲之的行书《雨后帖页》(宋摹本)。
王羲之行书《雨后帖页》(宋摹本) 纸本 纵25.7cm,横14.9cm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又作307—365年),东晋书法家,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传世唐代摹本今有各家所临《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释文:
今日雨后未果奉状,想口能于言话,可定便得书问,永以为训。妙绝无已,当其使转。与都下口信,戴适过于口也。羲之。
署款下一草押不识,又“禹民”二字题名。
鉴藏印有 “世南”、“贞观”(画描墨印),以及“四代相印”(朱文,伪)、“志东奇玩”(朱文,伪)、“绍兴”(朱文联珠),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印。
帖后有元邓文原,明董其昌题跋各一段,明邹之麟题跋两段。
《雨后帖》传为王羲之所书的一通信札,所谈之事不可考,书字不够规范,个别字难于辨认。
作品解读:此帖最早见于清代安岐《墨缘汇观》:“雨后帖,草书,纸本,唐模,有‘世南’墨印。”今专家鉴定认为此帖并非王羲之亲书原迹,依据有三:一是此帖上清代以前的钤印中除“绍兴”外皆不真。书法确有沉雄古雅之气,但与《姨母》、《丧乱》诸帖和《兰亭序》对比相去甚远。二是从用纸分析,纸为深褐色带有细横帘纹的竹纸。而竹纸在晋代是没有的,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九曾云:“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三是晋代的书写工具是实心笔,行笔时笔毫开叉而经常出现贼毫,然《雨后帖》则用兼毫笔,笔画既软又肥,字距之间笔势连带而出现牵丝,无一笔贼毫出现,因此不应为晋时所书。
从此帖的墨色浓淡变化观察,与运笔的启收、顿挫转折的徐疾和用力相吻合,无勾摹痕迹,因此判断此帖应是古临本,书写年代在北宋至南宋绍兴以前。
清《书画记》、《平生壮观》、《墨缘汇观续录》、《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唐 杜牧 行书《张好好诗卷》纸本 纵28.2cm,横16.2cm
《张好好诗卷》局部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进士第,曾官司勋员外郎,后迁官司中书舍人。工诗文,有《樊川集》二十卷传世,是唐代著名诗人。亦工书法。
作品解读:此卷是唐代诗人、书法家杜牧的仅存墨迹,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并对她的不幸寄以无限同情。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
该卷书用麻纸,制作相当精细。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是说作者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兹后曾递藏于宋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孝思、清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宣和书谱》、《悦生所藏书画别录》 、《 平生壮观》、《大观录》、 《 吴越所见书画录》、《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据《式古堂书画记考·卷七 》 所记 ,该卷后元人诸跋,是从唐赵模《千字文》后移来。该卷后为清逊帝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后归张伯驹所有。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赠政府,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上一页 | 下一页 |